南师英才
王建
发布时间: 2016-10-31 浏览次数: 5187

王 建教授

 

 

王建,男, 1962年8月出生,山东省昌邑市人。地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人物履历

    1983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本科生毕业,获学士学位 ;

    198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从事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获硕士学位;

1989年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系从事海平面变化与环境变迁的研究,参加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获博士学位;

1989年6月—1990年3月在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系任助教;

    1990年3月—1993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地理系任讲师;

  1993年5月—1996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6年5月—2001年12月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1998年10月—2001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2年1月—2002年12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

2003年1月至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1995年1月 及8—9月  先后赴德国、比利时、香港等地考察、交流、访问;

2003年1月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2年7月起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7年9月—1998年9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0年3月日本福冈县立大学、中部大学访问、讲学;

  2001年3月—2001年6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

IMG_2816 《East Asian Tertiary/Quaternary Newsletter》的Regional Editor(1995—1999)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 Cambridge)的Research Associate 和名誉顾问

《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s》编委(2011—)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编委

《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2004—)

《地理研究》编委(2009—)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2014—)

中国科学院湖泊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2010,2102—2014)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1995—199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2007,2008—2013)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2008)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保护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

中国第四纪研究南京学术讨论会(1998年10月),分组学术讨论主持人

地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嶂石岩,1999年9月)分组学术会议主持人

IAG 2000 Thematic Conference (2000年8月,Nanjing),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ay, 2007. Vice Chairman of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二十一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研讨会(2000年12月,北京),自然地理学科组召集人之一

海峡两岸地理学学术讨论会(2001年8月,上海),自然地理学科召集人之一

第八届水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国际学术大会(8th AESHA)组委会主席(南京,2005—12)

第九次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南京2006年10月)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南京2007年11月)组委会主席,地理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题讨论召集人

全国自然地理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兰州,2005;福州,2008)做辅导报告

第二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福州2008年5月10日),特邀大会报告“二十一世纪的地理学”

第三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青岛2009年5月),分组报告“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主持“自然地理学与技术地理” 分会场

国培计划“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首席专家,(2010,2011)

中国教育发展网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研究员,(2003—)

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1年5月)组委会主席

第六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昆明,2012年5月),大会报告主持人之一

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2015—)

 

参加的学术团体及职务

教育部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学专业委会委员(2001—2005,2006—2012,2013—)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副会长(2003—2009)

江苏省高等教育研究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会长(2002—2009)

全国高校地貌研究会常务理事(1998—)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1995—),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1995—)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2001—),海岸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96—2000)、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4—2008),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8—2011)

江苏地理学会副理事长(2005—),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

江苏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95—)

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副理事长(2006—)

江苏省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会长(2007—2012)

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第四届理事(2007—2012)

江苏省决策咨询专家(省委研究室)(2011—)

江苏省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2011—2012)

苏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十一五规划顾问

江宁发展国际咨询顾问(2010—)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2010—)

全国台湾研究会第五届理事(2002—2006)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地理卷)(2009)编写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江苏省外教专家研究会会长(2012—2013)

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执行秘书长(2013—2014)

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理事长)(2013—2017)

 

获得奖励与荣誉

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2004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江苏省第二届教学名师,2006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团队成员),2007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2009,4

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奖,2002

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001

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江苏省殊勋奖一等奖,2001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2006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主持人,2003

江苏省第二期“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带头人,2002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奖,2000

教育部教育振兴计划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0

首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1992

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

“长期气候变化对太湖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海面-地面系统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

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

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1995

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1996

江苏省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007

南京市百佳青年标兵,1995

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1997

指导的本科论文“陇南山区5.12地震后滑坡野外调查”(李晶冰等撰写)获得2009年全国高校地理学专业本科生野外调查大赛征文比赛一等奖。

现代自然地理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

《自然地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被评为江苏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0。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2012

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

IMG_256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校长风采奖(摄影),2014

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校长风采奖,2015

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

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参与与贡献证书,2014

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2014

 

承担的科研项目

1990年3月—1991年6月参加石油部八、五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西部下第三纪非常规含油地层细分层对比与沉积环境研究”。

1991年6月—1993年12月 主持水电部南京水科院项目“茅家港粉沙淤泥质滩岸航道整治工程效益的现场观测研究”。

  1993年9月—1995年12月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海岸沉积环境的环境磁学研究”。

  1994年6月—1996年12月参加中美合作项目“长期气侯变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负责沉积环境变迁的研究。

  1997年1月—1999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江苏中部海岸全新世中期风暴潮频率研究”。

  1997年1月—1999年12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潮汐层理记录的环境信息研究”。

  1999年4月—2001年12月 主持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江苏海岸线长度分形标定与分维模型研究 ”。              

  1997年9月—1998年9月去美国访问与合作研究,从事Surface dating、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

  1997年9月—2000年12月中美合作项目“海啸沉积与风暴潮沉积的判别分析”, 中方主持人。

  1998年1—2002年12月参加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环境变化”课题的研究,负责“地面测年与高原隆升”子专题的研究。

  1999年5月—2002年12月中日合作项目“中国与日本的环境教育研究”,中方主持人。

  2000年9月—2003年12月国家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气候变化阶段及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主持人。

  2000年9月—2003年12月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江苏海岸滩涂演化及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主持人。

  2001年9月—2006年8月国家教育振兴计划青年教师奖励基金项目“地貌过程与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研究”,负责人。

  2003年9月—2005年12月  教育部招标项目“国家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材系列研制”,负责人。

  2004年1月-2008年12月国家973项目专题“变化条件下长江下游河道的演变规律研究”,主持人。

  2004年7月—2007年6月中国科学院开放基金项目“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环境演变研究”,负责人。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沙鲁里山库昭日第四纪终碛垄年代序列的Be-10年代学研究”,主持人,40572097。

  2006年—2009年国家908专项“江苏省海域使用调查”,首席科学家。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末次冰期南京附近长江古河槽与古流量研究”(40871010),主持人。

L1020408   2010年—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创新实践”,主持人。

  2010年—2011年 国培计划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首席专家。

  2013年—201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204)“树轮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响应敏感性的研究——以我国马尾松为例”,主持人。

 

主要著作

1、王建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面向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444页,225幅图;

2、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93页,300幅图;

3、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建、白世彪、陈晔编著,Surfer 8 地理信息制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5、刘泽纯、周春林、王建,1996。人类的家园—地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蓝天绿地丛书的一册,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

6、Liu Zechun, Wang jian, Wang Yongjin, Sun Shiying, He Yunao, 1991.  《Quaternary Sediments & Environment Changes》, Southeast Culture Printing House .

7、刘泽纯、王建、汪永进、孙世英、贺云翱编,1991。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杂志社。

8、刘泽纯、王建、汪永进、孙世英,1994。柴达木盆地西部下第三纪的年龄测定、细分层对比与沉积环境研究(十五万字),执笔六万字(第三、四、五章及第六章第四节),南京师大学报,17卷。

9、林晖、闾国年、宋志绕,东中国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参加部分章节的撰写。

10、王建主编,地理(必修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1、王建、邹建总主编,国家新课标中学地理教材,地理(10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2、高抒、张捷主编,现代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负责编写第二、第三、第四章,约十万字。

13、王建(主编),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理科类,2003-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朱雪梅、王建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 初中地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5、白世彪、王建、常直扬,Surfer 10 地学计算机制图。科学出版社,2012。

16. 王建主编,白世彪、陈霞副主编,江苏沿海地理学综合实习指导纲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7. 曹光杰、王建著,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江苏段河道演变与现代冲淤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8. 王建 主编,江苏海岸滩涂及其利用潜力。海洋出版社,2012.

 

主要论文

1.   Zhiyang Chang,Weihong Sun,Jian Wang(通讯作者). 2015.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Bailongjiang Basin: insights from DEM-derived geomorphic indices. Environ Earth Sci DOI 10.1007/s12665-015-4525-1

2.   Benni Thiebes & Jian Wang & Shibiao Bai & Jingbing Li ,Terrestrial laserscanning of tidal flats—a case study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 Coast Conserv (2013) 17:813–823.DOI 10.1007/s11852-013-0282-z

3.   Bai S. B., Wang J., Lu G.N., Zhou, P. G.., Hou, S. S., Xu S.N., GIS-base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of Zhongxian segment in the Three Gorge area, China. Geomorphology. 115: 23-31, 2010.

4.   Wang Jian, Wang Yongjin, Liu Zechun, Li Jianqing, Xi Ping, 1999. Cenozoic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drying of the central Asi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52:37-47.

5.   Wang Jian et al., 2001.Taihu Lake,lower Yangtze drainage basin:evolution,sedimentation rate and the sea level. Geomorphology, 41:183-193.

6.   Wang Jian, Bai Shibiao, Liu Ping, Li Yanyan, Gao Zhengrong, Qu Guixian and Cao Guangjie,2009.Channel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 of the Jiangsu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last 44 years. Earth Surf. Process. Landforms 34, 1587–1593

7.   Jian Wang et.al, 2010. Tidal Couplet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and Criteria for Discriminating Storm-Surge Sedimentation on the Tidal Flats of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6(5):985-990

8.   Wang Jian, G.Raisbeck,Xu X.B., F.Yiou, Bai S.B., 2006. In Situ Cosmogenic 10Be dating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 Shaluli o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 D:Earth Science, 49 (12):1291-1298.

9.   Wang Jian,Zhu Xiaohua,Xu Yonghui. 1998. Fractal Analysis Applied to Faults and Earthquakes ¾¾ A Case Study of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1 (3):349-353.

10. Zhao Xingyun, Qian Junlong, Wang Jian, et al., 2006. Using a Tree Ring C-13 Annual Series to Reconstruc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Pedosphere, 16 (3):371-379.

11. Wang jian, et al., 2001. Discrimination of depositional seasonality of tidal flat sedi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04-107.

12. Zhu Xiaohua, Wang Jian, 2002. On Fractal Mechanism of Coastline: A case Study of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2 (2):142-145.

13. 王建、赵兴云、钱君龙,2006。天目山柳杉树轮δ13C方位变化及成因探讨。地理研究,25卷2期,242-254。

14. 王建,2006。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高教书讯,3期。

15. 王建、G.Raisbeck、徐孝彬、F.Yiou、白世彪,2006。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南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Be-10年代学研究。中国科学,36(8):706-712。

16. 王建、柏春广、徐永辉,2006。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层理成因机理和风暴沉积判别标志。沉积学报,24卷4期,562-569。

17. 王建、张茂恒、白世彪、徐敏等,2006。“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4期,66-69。

18. 柏春广、王建、徐永辉,2006。江苏中部海岸全新世中期温暖期风暴潮频率的研究。海洋学报,28卷6期,78-85。

19. 赵兴云、王建、钱君龙、曾昭鹏,2006。天目山柳杉树轮碳同位素年序列差异。应用生态学报,17卷3期,362-367。

20.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2006。南京长江大桥附近长江古河谷的形成及沉积特征。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卷1期,66-69。

21. 曹光杰、王建、熊万英、张学勤,2006。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6卷1期,23-28。

22.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2006。全新世以来长江河口段河道的演变。人民长江,37卷2期,25-27。

23.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2006。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河口段河道演变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1卷10期,1039-1045。

24. 王艳红、温永宁、王建、张忍顺,2006。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海洋通报,25卷2期,15-20。

25. 白世彪、王建、闾国年、黄家柱,2006。水下地形冲淤变化可视化计算方法研究。工程勘察,11期,54-56。

26. 白世彪、王建、闾国年、黄家柱,2007。GIS支持下的长江江苏河段深槽冲淤演变探讨。泥沙研究,4期。

27. 白世彪、王建、闾国年等,2007。基于GIS和双变量分析模型的三峡库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制图。山地学报,20卷1期,85-92。

28. Bai Shibiao, Wang Jian, Lu Guonian et al. 2007. GIS-based and data-driven bivariat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China. Pedosphere, In press.

29. 曹光杰、王建,2005。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卷7期,757-764。

30. 王建、王柯道、何家武,2005。茅家港土堤工程建造前后滩面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海洋通报,24卷5期,39-46。

31. 赵兴云、王建、钱均龙,2005。用树木年轮C-13重建1685年以来的大气CO2浓度变化趋势。第四纪研究,25卷5期,545-551。

32. 赵兴云、王建、钱君龙,2005。天目山地区树轮碳同位素记录的300多年的秋季气候变化。山地学报,23卷5期,540-549。

33. Xu Xiaobin, Wang Jian, Francois Yiou, Grand Raisbeck, 2005. Samples Selection in Terrestrial Cosmogenic Isotopes Dating and Extraction of Be-10 and Al-26.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7 (2):47-51.

34. 王建、曹光杰、王国祥,2005。人地耦合系统与三角洲人地耦合系统的结构与特征。香山科学会议主编:科学前沿与未来(第八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07.

35. 王轲道、王建、何加武,2005。茅家港滩面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其与水动力的关系。海洋科学,29卷5期,73-79。

36. 吕惠进、王建,2005。浙西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含矿性和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矿床地质,24卷5期,567-574

37. 王建、陈霞、刘平、陈国祥,2004。海岸线分形性质与海岸线的利用潜力问题。地貌与环境,中国环境出版社,178-181。

38. 李雪铭、周连义、王建,2004。城市人工地貌图编制的初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8卷3期,50-56。

39. 陈仕涛、王建等,2004。激光衍射法与比重计沉降法所测粒度参数的对比研究——以海滩泥沙为例。泥沙研究,3期,64-68。

40. 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王建,2004。相对海面变化与江苏中部辐射沙洲的变化动态。海洋科学进展,22卷2期,198-203。

41. 徐晓彬、王建等,2004。利用宇生同位素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冰蚀面年代的研究。地理科学,24卷1期。101-103。

42. 王建、F.Yiou, G.Raisbeck、徐晓彬,2003。利用陆面岩石中生成的宇生同位素重建冰川漂砾运动历史的尝试。地质学报,77卷3期,407-413。

43. 柏春广、王建,2003。一种新的粒度指标:粒度分维值。沉积学报,21卷2期,234-239.

44. 朱晓华、王建、蔡运龙,2003。基岩海岸节理对区域宏观断裂系的响应及其对海岸线分形性质的影响研究。海洋通报,22卷5期,20-25。

45. 朱晓华、蔡运龙、王建,2003。中国旱涝灾害的分形结构。地球科学进展,18卷4期,509-514。

46. 李雪铭、周连义、王建、葛庆龙、李双建,2003。城市人工地貌演变过程及机制的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地理研究,22卷3期,13-20。

47. 朱晓华、王建,2003。地学现象的分维与标度关系——以中国大陆山系为例。地球信息科学,5卷1期,67-72。

48. 王建、陈霞、巫锡良、柏春广、朱晓华,2003。断裂体系对海岸线分形性质与分维值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卷2期,39-42。

49. 徐晓彬、王建、陈世涛,2003。陆面岩石中形成的同位素Be-10与Al-26的试验室提取方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6卷1期,111-115。

50. 徐晓彬、王建、F.Yiou, G.Raisbeck, 等,2003。张八岭地区岩群出露年代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卷1期,77-80。

51. 朱晓华、蔡运龙、王建,2003。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的空间维数及其关系。山地学报,21卷3期,311-317。

52. 陆娟、王建、石丽,2003。基于GIS和 分形理论的海岸线模拟方法研究。中国图象图形学报,8卷6期,692-696。

53. 袁林旺、陈晔、刘泽纯、王建,2003。轨道周期转型时间及模式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卷6期,97-100。

54. 刘晓曼、王建、朱敏、柏春广、朱晓华,2003。福建省海岸基岩节理的分形性质及其与宏观断裂系的关系。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卷6期,101-103。

55. 李雪铭、常静、刘敬华、王建,2002。城市绿地系统对经济发展提升作用的机制与大连市实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卷3期,17-23。

56. 李雪铭、刘敬华、常静、王建,2002。城市绿地环境经济效应的数量分析。城市发展研究,9卷3期,66-70。

57. 陆娟、王建、朱晓华、闾国年,2002。海岸线分形模拟方法及其应用¾¾以江苏省为例。黄渤海海洋,20卷2期,47-52。

58. 徐晓彬、王建、Francois Yiou, Grant Raisbeck,2002。地貌学与第四纪学的新手段——陆地宇生核素研究。地理科学,22卷5期,587-591。

59. Zhu Xiaohua, Wu Xiuqin, Wang Jian, 2002. Fractal Determination of Coastal Types Based on GIS------A case study of China.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vol.4, No.2, 61-67.

60. 王建、石丽、陈霞、曾昭鹏,2002。从课程设置看大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当代教育,2002年第2期,1-6。

61. 王建、黄巧华、柏春广、刘泽纯,2002。2.5Ma以来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地理科学,22卷1期,34-38。

62. 陈霞、王建、朱晓华,2002。用分形方法研究海岸线的长度。海洋科学,26卷12期,32-35。

63. 柏春广、穆贵金、王建,2002。艾比湖湖相沉积物粒度的分维特征与环境意义。干旱区地理,25卷4期,336-341。

64. 朱晓华、王建、汪阳,2001。我国环境教育现状与若干发展建议。西藏大学学报,16卷3期,60-63。

65. 汪阳、王建,2001。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卷52期,155-158。

66. 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演化与优化调控的思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卷2期。(参加)

67. 王建,2001。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与地球表层自然系统。地理教育,4期,4-6。

68. 王建、黎勇奇,2001。高校自然地理学教材如何面向新世纪。当代教育,5期.

69. 谢志仁、王建、沙润,2001。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高师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0. 朱晓华、王建,2001。关于地学中分形理论应用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4卷3期,93-98。

71. 朱晓华、王建、陈霞,2001。海岸线长度与分维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上的变化研究。黄渤海海洋,19卷4期,71-75。

72. 朱晓华、王建、陈霞,2001。海岸线空间分形性质探讨——以江苏为例。地理科学,21卷1期,70-75

73. 钟石兰、祝幼华、王建、章炳高,2001。江苏盐城上冈全新世颗石藻及其环境控制。微体古生物学报,18卷2期,149-155。

74. 王建、刘泽纯、陈晔、黄巧华、陈霞,2000。2.6 Ma BP 前后亚洲季风系统的重组。古地理学报,2卷2期,73-83。

75. 王建、肖家仪、柏春广、朱晓华等,2000。江苏中部潮滩沉积的季节性判别。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卷1期,32-37。

76. 王建、徐晓彬,2000。地面测年新技术¾¾宇生同位素测年。地球科学进展,15卷2期,237-240。

77. 岱海地区近400年来的尘暴事件,湖泊科学,12卷3期,2000。193-198。(合作)

78. 汪阳、王建,2000。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0卷,专刊,128-129。

79. 王建、沙润,2000。面向21世纪的自然地理学改革与创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卷地理专集,24-25。

80. 张茂恒、王建,1999。盐城上岗全新世有孔虫组合的环境意义。地貌-环境-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82-186。

81. 王建、萧家仪、伯春广等,1999。江苏省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判别标志。地貌-环境-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1-44。

82. 王建、徐永辉、孙爱梅、汪永进,1999。江苏中部潮汐层理所记录的环境信息研究。第四纪研究,6期。

83. 朱晓华、王建,1999。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大自然探索,18卷69期,42-46。

84. 朱晓华、王建,1999。长期降水的分形性质研究。水文水资源,20卷1期,39-47。

85. 王建、朱晓华,1999。毁坏森林的自然杀手。森林与人类,106期,28-29。

86. 王建,朱晓华,徐永辉,1998。断层系、地震及其关系的分形研究¾¾以中国为例。地震学报,20卷3期,295-299。

87. 肖家仪、王建等,1998。南岭地区东部Younger Dryas 事件的证据。植物学报,40卷11期,1079-1082。

88. 徐永辉、王建,1998。我国环境变迁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1卷1期,109-111。

89. 朱晓华、王建,1998。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黄渤海海洋,16卷3期,25-32。

90. 朱晓华、王建,1998。山系的分维及山系与断层系关系¾¾以中国为例。山地研究,16卷2期,94-98。

91. 徐永辉、王建,1998。近50年来中国环境变迁研究论文篇目统计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1卷1期。

92. 朱晓华、闾国年、王建。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1998。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4卷3期,60-63。

93. 王建、闾国年、林珲、宋志尧、贾建军,1998。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形成的过程与机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1卷3期,95-109。

94. 徐孝彬、王建,1997。江苏海头滩面冲淤变化的磁化率示踪实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卷1期。

95. 王建、沙润、汪永进、萧家仪、周春林等。1997。江苏中部粉砂淤泥质滩岸大剖面所揭示的滩岸发育过程与环境演变。沉积学报,15卷增刊,51-56。

96. 王建、刘泽纯、姜文英、董龄祥、朱明哲、高丰等,1996。磁化率与粒度、矿物的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地理学报,51卷2期,155-163。

97. 王建 、汪永进、刘金陵、WilliamY.B.Chang,1996。太湖16000年来沉积环境的演变。古生物学报,35卷2期,213-223。

98. 王建、席萍、刘泽纯、汪永进,1996。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变化。地质论评,43卷2期,166-174。

99. 刘泽纯、王建、汪永进等,1996。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凹陷井下下第三系年代地层学与气候地层研究。地层学杂志,20卷2期,107-116。

100.     徐孝彬、王建,1996。潮滩底移质泥沙运动磁性示踪试验及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卷3期,85-88。

101.     汪永进、王建、刘金陵、WilliamY.B.Chang,1996。东太湖全新世水下河道沉积及环境演变。古生物学报,35卷2期,224-234。

102.     Wang jian, 1995.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mperatures on Both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f the Dark Conifer Forests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5 (4):300-315.

103.     王建等,1995,转换函数与130000年来南黄海海水深度的变化。地理科学,15卷4期。

104.     王建等,1995。琼港地区11500年来的五次海水进退,地貌·环境·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65-69。

105.     王建等,南黄海十三万年水深变化定量分析,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

106.     中国中、东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与东亚夏季风变迁,科学通报,38卷14期,1993(合作)

107.     张建新、汪永进、王建,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与环境变迁,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

108.     徐馨、王建,天目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初步探讨,香港金陵书社,1992。

109.     Wang Jian, 1991. Late Glacial Geoid Changes and Geoidal Eustasy in Eastern China . CHINESE SCIENCE BULITIN, Vol .36,No.9.

110.     王建、刘泽纯,1991。全球变暖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率的可能变化,第四纪研究,2期。

111.     王建,1991。晚新生代气候变化特征与第四纪下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1卷2期。

112.     王建、沈才明、吕厚远,“因子解析法”与我国12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定量研究,《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杂志社,1991。

113.     王建、郑建、李旭,川西螺髻山12500年来温度及地面抬升速率的定量估算,《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杂志社,1991.

114.     王建、刘泽纯、孙世英、郑建,1991。江苏海域13万年来海面变化过程的定量重建积极我国沿海海侵年代与对比问题,《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杂志社。

115.     王建,中国东部晚第四纪两次大地水准面型海面变化。《第四纪环境变迁》,东南文化杂志社,1991。

116.     王建,1990。我国东部大地水准面变化及其对海面变化的影响。科学通报,35卷14期,1093-1095。

117.     王建、吕厚远、沈才明,1990。古气候变迁定量研究。《理论地理学进展》,山东地图出版社。

118.     王建,1990。晚冰期以来中国的气候与海面变化,地理研究。

119.     王建,1990。中国寒温性暗针叶林分布上、下限温度的统计分析,地理科学,10卷2期。

120.     杨怀仁、王建,1990。黄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海进与岸线变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0卷。

121.     吕厚远、王永吉、王建,1990。我国两万年来世纪气候波动周期与天体运行关系探讨,海洋地质动态。

122.     王建,1989。我国北方12000年来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及其变化特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卷3期。

123.     王建,1988。华北地区第四纪海进海退特征及其成因探讨(摘要),地理研究。

124.     徐馨、王建,1986。天目山极其周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南京大学学报。

125.     Yang Huairen, Wang Jian, 1991. Quaternary Transgressions in China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100_Ka Ice Age Cycle. 《Quaternary Coastline Changes in China 》<IGCP_274 China Working Group>, China Ocean Press.

126.     Wang Jian, Shen Caiming, Lu Houyuan, 199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12000 years in China Based on Pollen Data .《Quaternary Sediments & Environment Changes, Southeast Culture Printing House, 80-87.

127.     Wang Jian, Li Xu, Zheng Jian, 1991.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Ground Uplift Rate over the last 12500 Years on Mount Louji, 《Quaternary Sediments & Environment Changes》, Southeast Culture Printing House, 88-96.

128.     Wang Jian, 1990. A Minor Marine Transgression at 2500-2000 years BP in Som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MICE symposium for Asian Pacific Countries》,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51-56.

129.     Wang Jian, Lu Zechun, 1991.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a-level Changes in Southern Yellow Sea Since 130 Ka BP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arine Transgressions of China . 《Quaternary Sediments & Environment Changes》, Southeast Culture Printing House, 133-142.

130.     Wang Jian, Lu Houyuan, Shen Caiming, 1990. “Factor Interpretation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12000 Year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ectionIII, Reg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Pasific Countries of I.G.U.》,Inner Mongolia Printing Ho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1.     Wang Jian, Lu Zechun, 1991. The Possible Response of Hurricane Frequency in Northwest Pacific to Global Warming. 《Quaternary Sediments & Environment Changes》, Southeast Culture Printing House , 143-147.

132.     Wang jian, 1995. An Argument for a Climatic Boundary to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The East Asian Tertiary / Quaternary Newsletter, No.20.

133.     Wang jian , et al, 1997.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of pollen data for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Nina G. Jablonski ed ): The Changing Face of East Asia During the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Environment Evolution, Hong Kong, 372-381.

134.     Bai Shibiao, Wang Jian, Lu Guonian, Chao Guangjie et al. 2006. DEM-based recent channel changes of the Jiangsu reach Yangtze River.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rrain Analysis and Digital Modelling, nanjing.

135.     Qu Guixian, Wang Jian, Bai Shibiao, Cao Guang-jie, 2007. Analysis on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Meizizhou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revetment based on GIS.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Nanjing. geoinformatics'2007,2007。

136.     Zhu Xiaohua,Yang Xiuchun,Xie Wenjun, Wang Jian,2000.On spatial fractal character of coastline---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China. China Ocean Engineering,14(4):533-540.SCI

137.     王建、刘平、高正荣、白世彪等,2007。长江干流江苏段44年来河道冲淤变化的时空特征,地理学报,2007,第62卷第11期,1185-1193。

138.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2007。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南通段古河谷的地层特征,地层学杂志,2007,第31 卷第2 期,175-178。

139.     Shibiao Bai, Pinggen Zhou, Jian Wang, Shengshan Hou, Guonian Lu, Fanyu Zhang 。GIS-based Susceptibility Mapping with Comparisons of Results from Data-driven Bivariate Versus Logistic Regression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China。12th Conference of Int.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 2007,163-165。

140.     Bai Shibiao, Wang Jian, Lu Guonian et al. GIS-based and data-driven bivariat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China. Pedosphere, 19(1):14-20

141.     Bai S.B., Wang J., M. Kanevski, A. Pozdnoukhov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in Bailongjiang River Basin, China.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5-27 August 2008, Jinan, China.

142.     Bai S.B., Wang J., Lu G. N., M. Kanevski, A. Pozdnoukhov, Validation of Spatial Prediction Models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s.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Accuracy Assessment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une 25-27, 2008, Shanghai, China.

143.     Bai S.B., Zhang, FY; Dong, L.F; Wang, J., Area Scale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in Bailongjiang River Basin, China. Risk analysis council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2008, October 8-9, Guangzhou, China.

144.     Cao G.uangjie; Wang Jian; Qu G.uixian ,2007。An estima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contribution into changes of river sediment yield channel evolution and discharges of the lower reach of yangtze river (chin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2007。

145.     王建、仇奔波、张茂恒,2007。对地理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地理学新动态的认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1期,4-5。

146.     王建、张茂恒、白世彪,2008。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地理教育,2008,第4期,4-7。

147.     王建、张茂恒、白世彪,汪永进、赵媛、刘福刚。自然地理学中的圈层相互作用。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

148.     屈贵贤、王建、高正荣、白世彪、曹光杰,2008。基于GIS的长江梅子洲头护岸工程对河势演变的影响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7卷6期,927-931。

149.     王建、钱君龙、梁中、赵兴云、商志远、陈霞、陆小明,2008。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的采样方法探讨。生态学报,28(12):6070-6078。

150.    赵兴云、王建、商志远、王祖良、钱君龙,2008。天目山柳杉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所反映的植物水分利用率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生理响应。地理科学,28卷5期,698-702。

151.     曹光杰、王建、 张学勤,、屈贵贤、白世彪、 龚小辉,2009。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河槽特征及古流量。地理学报,64卷3期,331-338.

152.     王建、 赵梅、 白世彪、龚晓辉、 张茂恒、吴艳红、萧家仪,2009.黄海南部海门近岸牡蛎礁发育的物质基础与环境背景。地理研究,第28 卷,第5 期,1170-1178.

153.     王建、张茂恒、王国祥、汪永进、白世彪,2010。现代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实习体系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10,第4期,70-72。

154.     王建、仇奔波等,论二十一世纪的地理学。朱雪梅、孙小红主编: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发展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页。

155.     王建、徐晓彬、张志刚、张茂恒、孔屏、D.Fink,2010.海螺沟现代冰碛物中的宇生核素10Be浓度分析.第四纪研究,30卷5期,956-961。

156.     王建等,论二十一世纪的地理学。仇奔波主编,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地理卷)(200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pp.1-8.

157.     洪婷、白世彪、王建、张志刚,2012.利用树轮重建九房山活动年份。山地学报,30(1):57-64.

158.     张志刚、王建、徐晓彬、赵志军、白世彪,2012.稻城冰帽库召日冰碛垄的宇生核素10-Be年代测定。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2(1):85-91.

159.     商志远、王建、崔明星等,2011. 樟子松树轮不同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生态学报,31( 18) : 5148-5158.

160.     李彦彦、王建(通讯作者)、周晓华、白世彪、曹光杰 ,2012。流速断面法在长江古流量估算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23卷3期,295-301.

161.     张志刚、王建(通讯作者)、赖中平、徐孝彬、白世彪、张茂恒,2012.稻城冰帽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探讨。地质学报,86(4):602-610.

162.     侯庆志、陆永军、王建、季荣耀、王艳红、陆彦,2012. 河口与海岸滩涂动力地貌过程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23(2):286-294.

163.     龚晓辉、柏春广、王建,2012.淤泥质潮滩沉积周期性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1):117-121.

164.     王建、张志刚、徐孝彬、孔屏、白世彪、张茂恒、梁中,2012.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古冰帽南缘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宇生核素年代研究。第四纪研究,32(3):394-402.

165.     王建、贺清艳、商志远、钱君龙、杨海燕、赵兴云,2012. 南京紫金山马尾松树轮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1卷9期,1106-1111.

166.     赵兴云、李保惠、王建等,2012.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谐波分析。生态学报,32卷21期,6647-6660.

167.     杨海燕、王建、白世彪、常直扬、张志刚,2013.从哈弗大学课程设置看美国的高校环境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09,57-62.

168.     Chunguang Bai, Jian Wang, Xiaohui Gong, 2013.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sedimentation of the middle tidal flat—A case study of tidal flat in Dafeng,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ndian Journal of Geo-marine Science, 42(2):157-162.(通讯作者)

169.     Benni Thiebes & Jian Wang & Shibiao Bai & Jingbing Li,2013. Terrestrial laserscanning of tidal flats—a case study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 Coast Conserv (2013) 17:813–823.

170.     刘复刚、王建,2013。行星会合指数变化与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转的周期。地球物理学报,56(5):1457-1466

171.     刘复刚、王建(通讯作者)、商志远、郑一,2013。太阳运动长周期性韵律的成因。地球物理学进展,28(2):570-678。

172.     刘复刚、王建,2013。行星系统运动、太阳引潮力和引力的变化与太阳运动周期律的关系。地球物理学进展,28(5):2229-2240。

173.     赵业思、王建(通讯作者)、商志远,2014。树轮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研究进展与评述。 生态学杂志,33(9):2538-2547。

174.     白世彪、王建、赵业思、郭海亭、李晶冰。中奥地理学联合实习引导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6期,2014,76-81。

 

上一篇: 汪永进下一篇: 王继安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