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意强,1957年5月生,浙江杭州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硕士(MFA)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美术》主编,曾任英国《艺术史》国际顾问、牛津大学博物馆研究员、美国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克拉克艺术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0年-)、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学术委员(2003年-)、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2005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2003年-)、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人物经历
1977年考入原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受过严格的绘画专业训练,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他的美术作品曾参加各种展览并发表。
毕业后兼攻美术史,1990年获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1991年,在经过全国范围内激烈角逐后,曹意强以出色的学术资历和优秀的外语写作能力被唯一录取为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并获取牛津大学连续三年全额奖学金,师从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贡布里希(E.H.Gombrich)和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三位艺术史泰斗学习西方美术史。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1994年11月曹意强提交十余万字的英文博士论文《艺术史的途径》(Avenues of Art History)。论文对西方美术史的起因与发展,作了精辟入里的分析和阐述。牛津大学很快就组成了以西方美术史泰斗、瓦尔堡研究院院长贡布里希爵士为代表的答辩委员会。论文富于创见的思想和精美绝伦的英语文体深深打动了答辩委员。其中一位艺术史家在评论中写道:“他的知识,他对于艺术史写作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把握,远远超过了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欧美艺术史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论文和思想显示了对于欧洲方面的恰当分析和批评的态度。他具有独立的观点,这部分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部分地归功于他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鉴于此,西方学者和机构自然期望曹意强能为西方美术史研究长期服务。但令他们奇怪的是,1995年4月曹意强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之心毫无动摇,同年6月带着大量外文文献,携妻带女,毅然回国,重返母校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方向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西方美术史及其史学史、中西美术交流史,以及欧洲油画史的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其有关美术史学史、美术史与观念史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独具特色。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中英文论文有:《包罗万象史的观念与西方艺术史的兴起》、《中国艺术史学的基本特征》、《视觉习惯与文化》、《图画再现与蒙古制度特征》、《历史画在观念时代的命运》、《艺术世界与超凡世界》、《个人创造与传统模式》、《艺术媒介与创作意图》、《沙耆的师学渊源与心理图像》、主要译著有:《理想与偶象》、《意图的模式》、《人体》、《图像与语词》、《素描艺术》等。主要专著有:《欧洲油画》、《艺术与历史》。
承担课题
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西美术史经典文献研究”, 还独立承担了教育部艺术科学课题“艺术史与方法论”、美国密西根大学(Michigan University)研究基金课题“The Power of Images: Art as the Model of Ideas and History”、美国斯特林·克拉克艺术研究所(Francine & Sterling Clark Art Institute)研究基金课题“Anxiety and Expediency:Some Hidden Links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in Washington)研究基金课题“The Idea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Europe to China”,并且独立承担南京师范大学课题“艺术史学史与艺术史文典”。
参加主要学术活动
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学术活动。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他曾是国际权威英文学刊《艺术史》的国际顾问,兼任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宾西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密西根大学高级研究员、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首任院士和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顾问等职。他多次在西方主持其他学术会议,曾担任第30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分会主席,成为我国第一位参与主持该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学术活动的学者,也是第一位担任世界艺术史大会主席团主席的亚裔学者。
1994年参加英国中西绘画国际研讨会;
1996年任美国伯克莱大学研究员;
1997年主持北京《二十世纪中国画》国际研讨会;
1997年任英国东安吉利大学格蒂世界艺术史讲座教授;
1998年任英国《艺术史》杂志国际编委,应邀作牛津大学威廉·库恩纪念讲座;
1999年任美国斯特林·克拉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00年应邀参加第30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任主席团主席;
2000年参加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与克拉克艺术研究院合办“限制与表达”研讨会,萨塞克斯大学与英国皇家科学学院合办“印度与中国艺术史料的原初价值”研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
主持项目
他主持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艺术史方法论”获中国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艺术史学理论”获浙江省科研基金;“近代欧美艺术史学”获浙江省重点社科基金;《文艺复兴的观念》获浙江省社科重点出版基金;《图像作为历史模式》获美国密歇根大学,获休斯基金奖;The Power of The Vision获宾夕法尼亚,获视觉研究基金奖;“大旅行之意外结果”获美国克拉克基金;“欧美艺术博物馆的历史、理论与机制”获美国卡本特博物馆科研基金;《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研究》获新加坡泰勒基金奖等。同时,作为进入欧美主流学术圈子为数不多的中国学者,曹意强重视向世界宣传中国艺术,他在国内受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有关机构委托,参与策划和主持了许多大型国际会议,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主持的“20世纪与中国绘画”大型国际研讨会,分别在京沪组织的“沙耆油画艺术”研讨会,以及2004年由他策划与主持的“中国画跨语境国际研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等学术活动引起了海内外的注目。
教学工作
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平均每人每年发表论文3篇以上,并且有的还有著作出版。他所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西方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西方艺术史文献学、西方美术史与史学理论、欧洲思想史、美术史经典翻译,等等。曾经给硕、博研究生所作的专题讲座有:“图像的迁移:中西美术交流史中的隐性之链”、“图像与历史”、“欧美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批判”、“日本西学与中国近代美术史”、“文艺复兴的观念”、“后现代艺术辨析”,等等。多年来,曹意强教授坚持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之中,教学中讲解深入浅出、严谨而新颖,富于启发性,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又循循善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尊敬。
获得荣誉
曾获吴作人国际美术论文奖、大英教育委员会研究奖、国家优秀青年研究基金奖、全国图书编辑金钥匙奖。专著《欧洲油画》获国家第四届图书奖。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
刊物 |
年度 |
新美术 |
1986年 |
|
新美术 |
1986年 |
|
艺术世界与超凡世界——康定斯基早期艺术和理论中的玄学因素 |
新美术 |
1990年 |
新美术 |
1991年 |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1993年 |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1997年 |
|
巴克森德尔谈欧美艺术史研究现状 |
新美术 |
1997年 |
华东分院与浙江美术学院时期(一)(1949-1977) |
新美术 |
1998年 |
视觉习惯与文化——巴克森德尔的《意图的模式》及其他 |
新美术 |
1998年 |
艺术风格与赞助环境——哈斯克尔的艺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一) |
新美术 |
1999年 |
美术研究 |
1999年 |
|
美术研究 |
1999年 |
|
图像与历史——哈斯克尔的艺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二) |
新美术 |
2000年 |
没有理论,历史照样可以留存————哈斯克尔的史学观 |
中华读书报 |
2000年 |
第三十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伦敦二000年)与中国美术史 |
中华读书报 |
2000年 |
介于历史与艺术史之间——哈斯克尔的艺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三) |
新美术 |
2000年 |
第30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伦敦2000年)与中国美术史 |
美术研究 |
2001年 |
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讲稿) 第三讲 阿尔贝蒂的《绘画论》与吉贝尔蒂的《回忆录》 |
新美术 |
2001年 |
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讲稿) 第四讲 艺术史与“文艺复兴”的观念:从瓦萨里到科隆夫 |
新美术 |
2001年 |
中华读书报 |
2001年 |
|
新美术 |
2002年 |
|
视觉艺术与智性模式——对艺术中的一些公认理论的反思 |
新美术 |
2002年 |
米什莱:倾听历史的“寂静之声” |
中华读书报 |
2002年 |
新美术 |
2003年 |
|
新美术 |
2003年 |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年 |
|
“饥渴之眼”——阿里卡的“描绘”观念 |
新美术 |
2003年 |
“图像证史”——两个文化史经典实例 |
新美术 |
2004年 |
布克哈特“文艺复兴”观念的传统 |
新美术 |
2004年 |
中华读书报 |
2004年 |
|
可见之不可见性——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与误区 |
新美术 |
2004年 |
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 |
新美术 |
2005年 |
新美术 |
2005年 |
|
新视野中的欧美艺术史学(导论) |
新美术 |
2005年 |
“图像证史”——两个文化史经典实例 |
新美术 |
2005年 |
美术报 |
2005年 |
|
塞外天风石泓、吴义英油画作品集·序 |
美术报 |
2006年 |
布克哈特文艺复兴观念与艺术史 |
新美术 |
2006年 |
《时代的肖像》 |
文物出版社 |
2006年 |
美术报 |
2006年 |
|
文艺研究 |
2006年 |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007年 |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007年 |
|
美术研究 |
2007年 |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008年 |
|
MFA学位建设与艺术的智性模式——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美术与设计优秀作品集序言 |
美苑 |
2008年 |
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 |
新美术 |
2008年 |
东方的神秘——唐勇力艺术之路的多元探索 |
美术向导 |
2008年 |
拨乱反正 百废俱兴 1977-1984 |
新美术 |
2008年 |
《新美术》、《美术译丛》与中国当代艺术学术 |
画刊 |
2008年 |
限制与创造——读梅冰的油画近作有感 |
美苑 |
2008年 |
传统的堡垒 学术的前沿——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回顾 |
美术 |
2008年 |
策略与混杂——现代性与油画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2008年 |
赫伊津哈的文化史视像——“文艺复兴的问题” |
美苑 |
2008年 |
美苑 |
2009年 |
|
伟大的传统新颖的创造:论浙江的中国画 |
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愿将胸怀如沧海 常教腕底起波澜:读孔仲起山水画艺术 |
美术之友 |
2009年 |
考古学与艺术史:两个“共生”的学科 |
美术研究 |
2009年 |
关于将艺术学科提升为独立门类的几点意见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2009年 |
饱满的笔触 交响的形色:论全山石的油画艺术 |
新美术 |
2009年 |
考古学与艺术史:“共生”的学科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 |
艺术学科门类调整建议书(简本) |
新美术 |
2010年 |
美苑 |
2010年 |
|
美术 |
2010年 |
|
荣宝斋 |
2010年 |
|
马瑟韦尔的抽象艺术与中国艺术观念 |
美与时代·中旬 |
2010年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0年 |
|
新美术 |
2010年 |
|
艺术门类的设置与我国创新思维的培养 |
艺术教育 |
2010年 |
艺术收藏与企业文化:论华茂美术馆油画收藏 |
新美术 |
2011年 |
跨语境之鉴:高居翰中国美术史文集序 |
新美术 |
2011年 |
新美术 |
2011年 |
|
质朴的抒情 内敛的凝重:论赵宗藻版画的历史渊源与创新特色 |
新美术 |
2011年 |
艺术教育 |
2011年 |
|
建筑与文化 |
2011年 |
|
艺术门类的独立与学科规划问题 |
艺术教育 |
2011年 |
光明日报 |
2011年 |
|
机遇与挑战:关于艺术门类自身建设问题的几点散论 |
新美术 |
2011年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2012年 |
|
用画笔关怀心灵:商亚东油画《生活甜如蜜》评析 |
美术 |
2012年 |
艺术的构建性与世界艺术史大会 |
新美术 |
2012年 |
学术共同体:贡布里希与中国美术学院 |
新美术 |
2012年 |
回归与跨越 刘国辉和他的水墨人物画 |
美术报 |
2012年 |
超乎象外气势撼人---论周韶华山水画的历史感 |
美术报 |
2013年 |
心灵的炼金术——读施慧作品有感(节选) |
美术报 |
2013年 |
宇宙之间,唯山川为大---——读高泉强的绘画 |
美术报 |
2013年 |
艺术:创造性转化价值---——谈艺术与教育 |
光明日报 |
2013年 |
美术大观 |
2013年 |
|
新美术 |
2013年 |
|
今日浙江 |
2013年 |
|
艺术与教育:论艺术的智性(二) |
新美术 |
2013年 |
艺术与生活:安正中的心灵世界 |
美术 |
2013年 |
今日浙江 |
2013年 |
|
今日浙江 |
2013年 |
|
两种知识类型?论艺术的智性(一) |
新美术 |
2013年 |
新美术 |
2013年 |
|
色彩笔触的智性论全山石的油画风景艺术 |
新美术 |
2013年 |
周韶华作品:超乎象外、气势撼人:论周韶华山水画的历史感 |
美术文献 |
2013年 |
新美术 |
2013年 |
|
触摸心灵深处的那抹诗意:当代著名版画家张远帆作品欣赏 |
浙江经济 |
2013年 |
今日浙江 |
2013年 |
|
今日浙江 |
2013年 |
|
艺术教育 |
2013年 |
|
今日浙江 |
2013年 |
|
画史南山王伯敏教授执教60周年日课展序 |
新美术 |
2014年 |
建筑与文化 |
2014年 |
|
画刊 |
2014年 |
|
画史南山-——王伯敏教授执教60周年日课展序 |
美术报 |
2014年 |
杨思陶:画如其人——画册《杨思陶》序 |
福建艺术 |
2015年 |
新美术 |
2015年 |
|
中国书法 |
2015年 |
|
古骨新趣:张译丹的绘画艺术 |
明日风尚 |
2015年 |
齐鲁艺苑 |
2015年 |
|
深静微妙 宏通幽远:读阮荣春的绘画 |
美术大观 |
2015年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015年 |
|
尼古拉·菲钦的油画语言与全山石艺术中心的理念 |
新美术 |
2015年 |
图像意图与艺术意图 观许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展有感 |
新美术 |
2015年 |
《艺术与智性》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015年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2015年 |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15年 |
|
中国书画 |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