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英才
汤惠生
发布时间: 2016-10-31 浏览次数: 5212

汤惠生教授

 

IMG_256

汤惠生,男,汉,1955年12月14日出生,江西萍乡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第九届委员,民盟南京师范大学副主委等;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澳大利亚岩画协会理事、意大利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会刊》(意大利)编委、《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通讯》(法国)编委、法国Bropel出版社《世界经典岩画丛书》编委会编委、《器物学——环太平洋考古》(澳大利亚)编委、国际古代中亚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宁夏岩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等。

 

IMG_256 个人经历

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嗣后在青海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19年,任研究员、副所长;

2001年调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执教。

1992年9月至1993年11月于意大利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进修岩画与史前艺术,师从前世界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教授;

2006年1月至12月为美国北卡大学访问学者;

2006年1月至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西藏考古史课程等。

IMG_256

获得荣誉

1998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1999年获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2001年获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重庆市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昆仑山神话与萨满教宇宙观》2000年获青海省第5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与观念难芯俊?2003年获江苏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经历原始——青海游牧地区文物考察手记》获2004年全国文博考古最佳普及类图书奖;
《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获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IMG_256 主持项目
2004年江苏省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断代》(04LSA003);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藏高原史前文明》(07JA850004);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史前考古与史前史研究》(08AMZ001);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象泉河流域考古调查》。

IMG_256

主要成就

  从事岩画和史前艺术考古的同时,在藏学和峡江地区考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青海地区早期藏传佛教摩崖与佛教寺院的调查、青藏高原的旧石器与细石器、青铜时代齐家、卡约等墓地的发掘、峡江地区汉代墓葬与唐宋遗址发掘等等,均有着丰硕的成果和不俗的业绩。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与拟出版的著作有《重庆市万州大地嘴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万州胡家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万州瓦屋墓地发掘报告》、《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综合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青藏高原考古史》等。

IMG_256 IMG_256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史前宗教与艺术考古,目前为止出版学术著作五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近20篇用英文撰写发表于欧美学术刊物。在史前艺术研究领域,汤惠生创立了二元对立理论对史前人类的思维、观念、艺术形象或谓中国的认知考古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史前种类繁多而又零散的艺术形象纳入到一个理论体系中加以诠释,将艺术产品与人类的思维、行为(仪式)和社会性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被前世界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教授誉为国际六大岩画解释理论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针对岩刻画的微腐蚀直接断代技术也是国内首次运用,第一次对我国的岩刻画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直接断代。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岩画联合会会刊《岩画研究》上发表以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作为一项科研课题已获青海省科委验收。近5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正在从事的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青海省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刊物

年度

十日谈:印度岩画与宗教文物纪行

青海湖

2015年

具茨山岩画:中华文明可考的源头

光明日报

2014年

思想的形状:林逸鹏《云南印象》之印象

明日风尚

2014年

岩画学科的研究范式及相关问题

南方文物

2014年

哈里斯矩阵:考古地层学理论的新进展

考古

2013年

青海昆仑山山口发现的细石器考古新材料

科学通报

2013年

依自不依他:汤增璧早期革命思想初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青藏高原青铜时代的酋邦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我是谁? 我从哪儿来?: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的公共考古学

青海湖

2012年

高原考古学:青藏地区的史前研究

中国藏学

2012年

西藏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类型及相关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

对中原岩画还无法科学断代 [报纸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

对中原岩画还无法科学断代

考古与文物

2012年

对中原岩画还无法科学断代

Rock Art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Rock Art Research Association (AURA),

2012年

玦、阙、凹穴以及蹄印岩画

民族艺术

2011年

青藏高原史前的“广谱革命”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经济形态

考古学报

2011年

四川汉源县背后山遗址发掘简报

四川文物

2011年

青藏高原旧石器若干问题的讨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东南文化

2008年

将军崖史前岩画的微腐蚀年代

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

2007年

峡江,见证七次大规模移民

中国三峡建设

2006年

考古类型学的诞生与发展——考古类型学系列研究之一

文博

2006年

考古类型学方法论的学术检讨——考古类型学系列研究之三

文博

2006年

建立新型的高校文博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中国高教研究

2006年

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形成与发展——考古类型学系列研究之二

文博

2006年

考古三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关于宁夏大麦地岩画新闻报道的几点看法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烟雨三峡:三峡的巴文化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烟雨三峡:远古三峡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烟雨三峡:武陵镇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烟雨三峡:汉墓与宋城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条析与整合——读水涛的《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

考古与文物

2005年

古代文化中的碎颅与开颅

民族艺术

2005年

青海玉树勒巴沟地点2发现的吐蕃初期的佛教摩崖

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

2005年

《烟雨三峡》——三峡库区考古发掘的日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烟雨三峡:汉墓与汉赋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考古的延伸

中国文物报

2005年

寻找中国最早的美术——旧石器时代岩画的确认与重估

美术

2004年

脚印岩画与“大人迹”

民族艺术

2004年

《经历原始:青藏高原地区文物调查随笔》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

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认知考古学研究

东南文化

2004年

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中国史前艺术研究之一

考古与文物

2004年

西藏打制石器的新材料

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年

东亚古物》

文物出版社

2004年

青藏高原古代文明》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青海史前彩陶纹饰的文化解读

民族艺术

2002年

岩画断代技术手段的检讨——兼论青海岩画的微腐蚀断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青海地区出土的吐蕃铠甲述略

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2年

经历原始──青海岩画调查记

民族艺术

2001年

藏族天葬和断身仪轨源流考

中国藏学

2001年

《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昆仑山神话与萨满教宇宙观

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年

青海玉树地区唐代佛教摩崖考述

中国藏学

1998年

关于萨满教和萨满教研究的思考

青海社会科学

1997年

青藏高原岩画年代分析

青海社会科学

1996年

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及其文化观念

东南文化

1996年

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

原始艺术中的“蹲踞式人形”研究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6年

青藏高原的岩画与本教

中国藏学

1996年

藏族饰珠“GZI”考略

中国藏学

1995年

图腾制与人类历史的起点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年

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教中的火神、太阳及光明崇拜

青海社会科学

1995年

藏传佛教寺院艺术

中国藏学

1993年

青海动物岩画和吐蕃本教崇拜及仪轨

文艺理论研究

1991年

密宗“欢喜佛”考

宗教学研究

1990年

 

 

 

 

 

上一篇: 滕守尧下一篇: 田恩刚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