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教授
李浩,1951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吴江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现代司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履历
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专业,师从常怡教授研习民事诉讼法。
1985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社会任职
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行为法学会强制执行法研究会副会长;
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江苏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
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
获得荣誉
1997年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8年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1年获安徽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2年《民事证据立法与民事证据制度的选择》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2年《民事诉讼法原理》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与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6年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奕熙精英教师奖”;
2014年获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民事举证责任研究》获安徽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获安徽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
主研方向
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
研究成果
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民事诉讼法》教材编写,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诉讼法与律师制度》的编写。曾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九五”规划“民事证据法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事证据立法”的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级重点课题“司法公正与社会公平正义”。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
刊物 |
年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 |
|
不当得利与民间借贷的交集:诉讼实务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清华法学 |
2015年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年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年 |
|
江海学刊 |
2013年 |
|
中外法学杂志 |
2013年 |
|
“石发”与文学创作之关系:以皇甫谧、王羲之父子为例 |
太原大学学报 |
2013年 |
民事审判程序修改中的新制度 |
海峡法学 |
2013年 |
法律适用 |
2013年 |
|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 1 2013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年 |
管辖错误:取消还是保留:兼析《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41条 |
政治与法律 |
2012年 |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中国大陆民事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
中国法学文档 |
2012年 |
文教资料 |
2012年 |
|
理性地对待调解优先:以法院调解为对象的分析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2012年 |
《晏子春秋·内篇谏》的文本联系及意义 |
文教资料 |
2012年 |
论小额诉讼立法应当缓行:兼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35条 |
清华法学 |
2012年 |
处分原则与审判监督:对第7号指导性案例的解读 |
法学评论 |
2012年 |
三十年间民事诉讼法学高影响论文分析 |
当代法学 |
2012年 |
现代法学 |
2012年 |
|
走向与实体法紧密联系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
2012年 |
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新发展:对管辖修订的评析与研究 |
法学家 |
2012年 |
当下法院调解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调解案件大量进入强制执行研究 |
法学 |
2012年 |
虚假诉讼中恶意调解问题研究 |
江海学刊 |
2012年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
人民法院出版社 |
2012年 |
|
论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诉权化改造:兼析《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49条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年 |
回归民事诉讼法——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再改革 |
法学家 |
2011年 |
《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 |
中国法学 |
2011年 |
目的论视域中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解读 |
法商研究 |
2011年 |
法律出版社 |
2011年 |
|
司法统计的精细化与审判管理——以民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间为对象的考察 |
法律适用 |
2010年 |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 |
法学家 |
2010年 |
能动司法视野下的乡土社会的审判方法——陈燕萍办案方法解读 |
当代法学 |
2010年 |
法学研究 |
2010年 |
|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 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
中外法学 |
2010年 |
《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0年 |
《民事诉讼法》配套教学案例分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审监解释》对“新证据”界定的可能意义 |
中国法学 |
2009年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
2009年 |
|
法商研究 |
2009年 |
|
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
法学评论 |
2009年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年 |
|
《证据法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强化民事第一审程序:原理、路径与方法 |
江海学刊 |
2009年 |
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责任 对一个法律漏洞的分析 |
中外法学 |
2008年 |
法学研究 |
2008年 |
|
民事判决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以《公报》案例为样本的分析 |
清华法学 |
2008年 |
委托调解若干问题研究——对四个基层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初步考察 |
法商研究 |
2008年 |
民事判决中的证据失权:案例与分析 |
现代法学 |
2008年 |
民事程序法研究 |
2007年 |
|
清华法学 |
2007年 |
|
法律出版社 |
2007年 |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
民事诉讼程序权利的保障:问题与对策 |
法商研究 |
2007年 |
民事程序选择权: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 |
中国法学 |
2007年 |
民事执行改革中的若干理论误区 |
学习与探索 |
2007年 |
法学家 |
2007年 |
|
论民事执行中债务人财产的发现 |
法学 |
2007年 |
事实认定再审事由的比较与分析——兼析《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相关规定 |
江海学刊 |
2007年 |
民事再审程序的修订:问题与探索——兼评《修正案(草案)》对再审程序的修订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年 |
构建再审之诉的三个程序设计 |
法商研究 |
2006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
|
法学家 |
2006年 |
|
法学研究 |
2006年 |
|
事实真伪不明处置办法之比较 |
法商研究 |
2005年 |
当事人陈述:比较、借鉴与重构 |
现代法学 |
2005年 |
法学评论 |
2005年 |
|
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 |
中国法学 |
2005年 |
法学家 |
2005年 |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
民事证据法的目的 |
2004年 |
|
司法解释与民事诉讼法的修订 |
法学家 |
2004年 |
政法论坛 |
2004年 |
|
论法律中的真实——以民事诉讼为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004年 |
法律出版社出版社 |
2003年 |
|
证明责任与不适用规范说——罗森贝克的学说及其意义 |
现代法学 |
2003年 |
举证责任倒置:学理分析与问题研究 |
法商研究 |
2003年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2002年 |
|
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析 |
法学评论 |
2002年 |
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 |
法学研究 |
2002年 |
中国法学 |
2002年 |
|
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 |
法学研究 |
2001年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1999年 |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3年 |
|
西南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 |
198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