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英才
朱晓进
发布时间: 2016-11-01 浏览次数: 6536

朱晓进

 

IMG_256

朱晓进,男,汉族,1956年12月生,江苏省泰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人物经历

IMG_256 1975年3月泰兴县良种场知青;
1978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
1992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94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1995年3月至1998年12月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1999年6月博士生导师);
1996年南师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

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8年南师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0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1年12月民进南京市委主委;
2002年4月民进省委副主委、民进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3年1月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任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2005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9年民进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
2012年7月民进江苏省委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2年12月民进中央常委;
2013年1月起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 社会兼职

2001年中国民主促进会南京市委员会主委;

2002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会副主委;

2002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3年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2003年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2009年民进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

2012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会主委;

2012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委;

2013年江苏省政协副主?

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

 

zxj1-1

曾获荣誉

全国首届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

全国模范教师(2004);

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2);

全国教育战线师德先进个人(2001);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

江苏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98);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

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003);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专家(2007);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07);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013)等。

 

 

IMG_256 主持项目

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

主持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2004);

主持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007);

主持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

主持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2002);

主持江苏省“青蓝工程”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08);

主持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7);

主持江苏省优势学科(2011)。

全国政协大会发言

学术研究获奖情况

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13、2009、1998);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次(1997、2007、2011);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次(1988、1994、2001、2003);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90-2001年)优秀论

IMG_256 文一等奖(200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1996、1999)。

教学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次(2004、2009);

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

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课程(2002);

江苏省优秀课程群(2002)等 。

IMG_256

学术成就

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和学术思潮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 《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1994年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鲁迅文学观综论》(1995年获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专著较早地从“文化视角”系统研究鲁迅,角度新颖,拓宽了鲁迅研究的范围,提出并研究了鲁迅研究界过去较少涉及的课题,解决了鲁迅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找到了合理地解释鲁迅诸多思想矛盾和文学观矛盾的途径,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

二、 《“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1997年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论著尝试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文学流派,无论是在学术观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被学界认为不仅对“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在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流派的方法上有创造和贡献,有某种示范的意义”。

朱晓进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三、《政治文化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2008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2005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论著以及“政治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系列论文(2003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该系列成果研究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真实地再现二十世纪文学所处的政治文化氛围,以翔实准确的史料研究了二十世纪政治文化制度的运作,以及由此形成的普遍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并由此来认识各派文学对此的实际反应以及所采取的不同的文学策略,即通过对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的揭示,找到了二十世纪许多文学现象(包括作家行为,作品特征,重要的文学论争、文学派别、文学范型、文体现象的形成等等)的重要依据,达到了对二十世纪文学的准确把握和全面而中肯的评价。该系列成果被认为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性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不仅以新的视角对二十世纪诸多文学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创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启迪。系列论文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学术刊物,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其中被全文转载的达10多篇。专著出版以后,学术界同行专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评论》、《江海学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也都曾发表专门的书评文章,对该著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著“悉心引入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视角,以此为切入点,直逼百年中国文学原貌与本质,廓清了‘非文学的世纪’文学与政治文化的特殊逻辑构成”。“在二十世纪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引向了深入”。“在方法论上和学术研究的许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诸多的启示。”

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该论文通过对百年文学史研究中文学史观的历史变迁的梳理,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反思其成败得失,发掘其提供的历史启示。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后,转载率、被引用率都很高,产生过较大学术影响。有20多家学术网站转载该论文。《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都作了全文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找寻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独特角度》、《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等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诸多难点和疑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受到了学界瞩目,被认为具有方法论的建树。

朱晓进在课堂授课 五、《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的文学转型》(201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指出了在“五四”其后的不同历史阶段,诸多对于五四文学传统的阐释和评价中存在的误区。论文选择从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关注“五四”其后时代种种对于五四文学传统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和看问题的角度,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从而对这些阐释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作出判断。论文通过分析指出,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另外,本文还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了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在2009年4月于北京大学召开的“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该论文作为大会报告,曾引起较大反响,许多报刊媒体在会议报道中提及该论文观点,《时代周报》及多家网站摘登了论文内容。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6期)正式发表后,《新华文摘》2010年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全文译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数百家网站全文转载。

六、《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结项被评为优秀)该课题研究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目的在于真正搞清语言变迁与具体的文学体裁文体形式的关系方式,真正客观具体地去探究,白话文运动到底以何种方式,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形式的变化,文学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如何左右、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形式的基本走向以及文学形式的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状况和特征。该课题系统地梳理五四以来的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地分析和研究文学语言的变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的直接制约作用和间接的影响作用,总结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去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艺术规律。课题组对该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半数为权威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摘登和转载)。该课题最终出版专著《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刊载

年度

一本有特色的现代文学论文集——谈《求实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

论文学艺术中的情感真实——对艺术真实性问题的再认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

从《前锋月刊》看前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

鲁迅研究的新建树——读袁良骏的《鲁迅研究史》(上卷)

鲁迅研究月刊

1987年

从《前锋月刊》看前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

鲁迅与语言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

在诗海里,这里也有一片帆——略论《诗帆》诗歌的成就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

鲁迅文艺创作的核心和体系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

略论《诗帆》诗歌的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年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鲁迅研究月刊

1989年

鲁迅艺术活动的文化目的及其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0年

理论之光照亮了现象研究——读严家炎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文学评论

1990年

鲁迅的佛教文化观

鲁迅研究月刊

1990年

新时期鲁迅与外域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

鲁迅与民俗文化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

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

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 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年

从语言的角度谈新诗的评价问题

文学评论

1992年

读《当代鲁迅研究史》

鲁迅研究月刊

1992年

一种“长时段历史研究” 的思路——评《觉世与传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年

文学时代与个体心态

读书

1993年

鲁迅对杂感文的偏爱及其主要原因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

鲁迅小说的杂感化倾向

鲁迅研究月刊

1993年

杂感文:鲁迅文体选择的归宿

中国文学研究

1993年

从地域性特征看“山药蛋派” 的历史命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山药蛋派”这——《“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导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年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山药蛋派”小说创作的“戏剧化”倾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研究目的·适用对象·学术规范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

近年来青年鲁迅研究学者的研究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年

“山药蛋派”与地域性文学传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RusticFiction of the 1930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

鲁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体选择

文艺研究

1996年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塑鲁迅像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六十周年

鲁迅研究月刊

1996年

“愿意有共鸣的心弦”── 鲁迅的文学接受观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

严家炎现代文学研究述略

文学评论

1998年

“新月派”的文学策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

朱晓进:学问重在原创

中华读书报

1999年

论三十年代文学杂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重读“五四”

江苏社会科学

1999年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三十年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

一部有新意的文学史教材 略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博览群书

1999年

文学与政治:从非整合到整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化思潮管见

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政治文化意识──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研究之二

江苏社会科学

2000年

论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以“左联”的政治文化性质为例

求是学刊

2000年

“创作抒写自己的心” ——略论鲁迅的文学创作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年

“远离政治”:一种针对“政治”的姿态──论30年代“京派”等作家群体的政治倾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

文学评论

2000年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文学评论

2001年

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几点思考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

从鲁迅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看鲁迅研究的深化发展问题——在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多样性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化传统——从30年代文学谈起

文艺争鸣

2002年

独特视角观照下的文学创作思潮——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文学评论

2002年

政治化角度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江海学刊

2003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中国大学教学

2004年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政治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民主

2004年

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

文学评论

2005年

“集团化”倾向与30年代文学的“公式主义”

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

略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意识

江海学刊

2006年

朱晓进:关注农民工子弟教育

人民日报

2006年

政治文化语境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年

政治文化语境与20世纪30年代特殊文学文体的盛行

江海学刊

2007年

略论30年代文学的社会科学化倾向

文学评论

2007年

“第二手资料”与文学史想象空间的拓展

中华读书报

2007年

政治激情与30年代文学创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主持人的话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

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文学语言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主持人的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

2009年

“文化视角”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得与失——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文学评论

2009年

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

文化视界 主持人的话

当代作家评论

2010年

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2010年

震古烁金 继往开来

江苏政协

2011年

细节所蕴含的文化况味:黄蓓佳小说《所有的》和《家人们》的艺术境界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小学语文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准确把握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民主

2012年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当前如何深化叶圣陶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文化经典和精神象征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

朱晓进委员:切实提高文化惠民工程实效

福建日报

2013年

关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刻不容缓

民主

2013年

青春如歌 岁月似画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2014年

中国政治文明的标志

团结报

2015年

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

2015年

加强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

中国政协

2015年

叶圣陶思想的时代价值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20周年论文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年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中国政协

2015年

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中国建设报

2015年

充分利用好抗战遗址遗迹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年

全面推进文化遗产解读工程

中国政协

2015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团结报

2015年

让文化遗产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精神资源

人民政协报

2015年

《鲁迅研究概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年

《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年

《“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鲁迅文学观综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1996年

《中国现代文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鲁迅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新编大学语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

《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2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鲁迅研究》

中华书局

2011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中国现代文学 1917-2013 下 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

《中国现代文化学史 1917-2013 第3版 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

《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演进》

人民出版社

2015年

 

 

下一篇: 赵媛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