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军教授
冯建军,男,1969年生,中共党员,河南南阳人,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点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编写组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中央主办《少年儿童研究》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编委,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道德教育评论》主编之一。
人物经历
1983年—1986年,河南唐河师范学习;
1986年—1990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0年—1993年,河南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1993年—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6年—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9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其中
2006年—2008年,在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和工作;
2009年9月—2010年5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教育系开展合作研究;
200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曾获荣誉
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十佳”;
南京师范大学“名师工程”首批培养人选;
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获得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原理研究。近年来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主体间性与类主体教育”、“生命与教育”、“生命化教育”、“教育公正与优质均衡发展”、“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等。
主持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以生命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独特性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中阶段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小学公民身份认同与当代公民教育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反思与人学建构”等课题。
学术专著
2000年以来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篇,其中100篇左右为核心期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4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教育学的生命立场》、《走向类主体》、《教育即生命》、《主体间性与交往》、《交往的教育过程观》、《论道德和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文化全球化与道德教育》、《教育公正的一般原则》《当代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与公民教育》等。
出版学术专著《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第1版,2004第2版)、《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教育的人学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的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当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等多部。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2006第2版)、《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教育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教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参编国家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现代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德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成果获奖
成果《当代主体教育论》和《生命与教育》分获江苏省第八次、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当代主体教育论》又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公正: 政治哲学的视角》获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0)、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参编的《教育学基础》和《现代教育原理》均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主编教材《现代教育学基础》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05)、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2004),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要论文
主要论著 |
刊载 |
年度 |
江苏教育研究 |
2015年 |
|
新时期我国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 |
教育研究 |
2015年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年 |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5年 |
|
新时期我国教育哲学三大基本问题 |
教育研究 |
2015年 |
应试教育还在消磨孩子的个性 |
中国教育报 |
2015年 |
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人民教育 |
2015年 |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
2015年 |
|
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1979-2014) |
教育学报 |
2015年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5年 |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5年 |
|
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4年 |
公民社会认同教育:重建公民社会共同体——兼论公民社会认同危机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4年 |
南都学坛 |
2014年 |
|
人民教育 |
2014年 |
|
教育研究 |
2014年 |
|
中小学生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中国教育科学 |
2014年 |
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改革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4年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4年 |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4年 |
|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公民素质与民主教育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4年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4年 |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年 |
|
公民正义感及其超越:公民教育的双重任务 |
教育学报 |
2014年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4年 |
|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
比较教育研究 |
2014年 |
我国世界公民教育的缺失及改善对策 |
中小学德育 |
2014年 |
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4年 |
南都学坛 |
2014年 |
|
社群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3年 |
直面公民教育的时代问题本期话题 |
中小学德育 |
2013年 |
以“人”的方式研究“教育与人”的关系 |
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 |
2013年 |
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及其教育 |
现代教育论丛 |
2013年 |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3年 |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3年 |
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论争与弥合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3年 |
基础教育论坛 |
2013年 |
|
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
基础教育 |
2013年 |
"接着说":探索教育学教材的创新之路:评《当代教育基本理论论纲》 |
教育研究 |
2013年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3年 |
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3年 |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3年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实现重心转移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3年 |
建立多元的公民身份体系——基于中国的现实 |
江苏社会科学 |
2013年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
公民身份认同调查是开展公民教育的前提 |
教育观察 |
2012年 |
公民的当代境遇与公民教育的路向选择 |
探索与争鸣 |
2012年 |
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人民教育 |
2012年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
2012年 |
|
向农村学生倾斜更能体现高考公平:从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说起 |
教育科学文摘 |
2012年 |
教育科学论坛 |
2012年 |
|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2年 |
优质均衡视域中的基础教育模式的改革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2年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2年 |
内涵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路向选择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2年 |
教育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年 |
“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教育转型与教育学转型:基于新中国教育的考察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中国德育 |
2011年 |
|
素质教育大参考 |
2011年 |
|
人民教育 |
2011年 |
|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1年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年 |
|
道德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1年 |
当代教师教育 |
2011年 |
|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
2011年 |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1年 |
|
育怎样关涉人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1年 |
促使人的转型:教育转型的核心 |
上海教育科研 |
2011年 |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内涵、特征及指标体系的建构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1年 |
教育导刊 |
2011年 |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1年 |
|
育转型:从适应社会到引导社会 |
大学教育科学 |
2011年 |
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0年 |
|
回归“真实的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哲学解读 |
人民教育 |
2010年 |
实践人:生活德育的人性之基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0年 |
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
走向优质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主题的转换 |
江苏教育研究 |
2010年 |
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取向与原则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0年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0年 |
|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
人民教育 |
2010年 |
普通高中教育机会阶层差异的公平性考量 |
教育学术月刊 |
2010年 |
江苏教育 |
2010年 |
|
论高中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公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
全球思考,在地行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教育 |
当代教育与文化 |
2010年 |
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0年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0年 |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9年 |
|
多元社会宽容的价值与宽容教育 |
当代教育与文化 |
2009年 |
多元价值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 |
人民教育 |
2009年 |
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9年 |
论教育的外部民主与内部民主 |
全球教育展望 |
2009年 |
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对十年扩招之路的反思 |
探索与争鸣 |
2009年 |
向着人的解放迈进——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9年 |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活动 |
江苏教育研究 |
2009年 |
中国德育 |
2009年 |
|
把握新时期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的方向 |
河南教育(高校版) |
2009年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 |
|
教育发展研究 |
2008年 |
|
教育幸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 |
人民教育 |
2008年 |
终身教育:教育公正的内部基础——兼论教育公正的内部障碍 |
成人教育 |
2008年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 |
|
中国教师 |
2008年 |
|
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8年 |
|
中国德育 |
2008年 |
|
中国德育 |
2008年 |
|
教育自由及其原则:政治哲学的视角 |
教育学术月刊 |
2008年 |
考试“加分”必须符合教育公平 |
探索与争鸣 |
2008年 |
江苏教育研究 |
2008年 |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8年 |
|
教育公正的人性假设——兼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教育公正理念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 |
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年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7年 |
|
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难为与能为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7年 |
专业视野中的教师幸福与幸福教师 |
教育科学论坛 |
2007年 |
教育导刊 |
2007年 |
|
教育公正:追求卓越,还是追求平等 |
大学教育科学 |
2007年 |
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课程设计 |
中国德育 |
2007年 |
班主任之友 |
2007年 |
|
三种不同的教育公正观——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教育公正思想的比较 |
比较教育研究 |
2007年 |
河南教育(基教版) |
2007年 |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7年 |
|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年 |
|
教育评论 |
2007年 |
|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 |
北京教育(普教版) |
2007年 |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
用生命谱写教育学——鲁洁教授学术思想记述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年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6年 |
|
人民教育 |
2006年 |
|
主体间性与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识 |
教育发展研究 |
2006年 |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德育走出困境的路标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
当代教育科学 |
2006年 |
|
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 |
上海教育科研 |
2006年 |
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 |
江西教育科研 |
2006年 |
现代教育论丛 |
2006年 |
|
和谐关系中的道德意蕴与教育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6年 |
“荣辱观”教育:德育走出困境的路标 |
江苏教育 |
2006年 |
教育研究 |
2006年 |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6年 |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06年 |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6年 |
|
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
河南教育(基教版) |
2006年 |
江西教育科研 |
2005年 |
|
上海教育科研 |
2005年 |
|
中国教师 |
2005年 |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5年 |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05年 |
|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年 |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
|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年 |
教师之友 |
2005年 |
|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 |
教育研究 |
2005年 |
宽容: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 |
当代教育论坛 |
2004年 |
江西教育科研 |
2004年 |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年 |
|
教育科学 |
2004年 |
|
教师惩罚权的合理性及其使用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4年 |
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
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04年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2004年 |
|
失当的教育行为与适当的教育行为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4年 |
生命视野中全面发展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
2004年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4年 |
|
学前教育研究 |
2004年 |
|
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
比较教育研究 |
2004年 |
教师之友 |
2004年 |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04年 |
|
教育评论 |
2003年 |
|
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3年 |
思想.理论.教育 |
2003年 |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3年 |
|
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年 |
教育评论 |
2003年 |
|
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3年 |
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 |
现代教育论丛 |
2003年 |
当代教育论坛 |
2003年 |
|
上海教育科研 |
2003年 |
|
从“工具论”到“主体论”——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转型 |
现代教育论丛 |
2002年 |
上海教育科研 |
2002年 |
|
小学教育:新世纪·新定位·新发展 |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
2002年 |
江西教育科研 |
2002年 |
|
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 |
教育评论 |
2002年 |
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主体:当代教育的目的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
成人教育 |
2002年 |
|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
教育研究 |
2002年 |
|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2年 |
|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主体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 |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年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1年 |
|
网络时代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 |
江苏高教 |
2001年 |
主体的历史生成与教育的三种形态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年 |
现代教育论丛 |
2000年 |
|
教育研究 |
2000年 |
|
江西教育科研 |
2000年 |
|
课程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年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0年 |
|
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0年 |
教育发展研究 |
1999年 |
|
江苏高教 |
1999年 |
|
未来与发展 |
1999年 |
|
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的超越性 |
江西教育科研 |
1999年 |
江西教育科研 |
1998年 |
|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论述评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
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 |
教育研究 |
1998年 |
现代教育论丛 |
1998年 |
|
上海教育科研 |
1998年 |
|
跨越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间的鸿沟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1997年 |
世纪转换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观价值取向 |
教育科学 |
1997年 |
上海教育科研 |
1997年 |
|
挑战与回应——驶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教育 |
现代教育论丛 |
1997年 |
教育与经济 |
1997年 |
|
作为经验科学的教育科学之局限性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
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