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麒教授
陆玉麒,男,1963年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流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物履历
1979年—1983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198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经济地理专业)。指导老师:周立三院士、佘之祥研究员;
1995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经济地理专业)。指导老师:周立三院士、佘之祥研究员;
1986年—1988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助教;
1989年—1993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
1994年—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9年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2001年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所获荣誉
1998年进入江苏省人才培养的“青蓝工程”系列,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6年列入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获国家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排名第五);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唯一);
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排名第四)。
主要学术成就:
1、对作为地理学两大理论基石之一的中心地学说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确立了中心地等级体系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机制,构建了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自然科学最高权威杂志《中国科学》上。
2、原创性地完成了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科学研究工作。从现象发现、机理分析、数学建模,直至实际应用,对区域双核结构模式进行了完整的科学论证。该模式已列入国内《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教材中。
3、提出区外可达性概念,构建了适合不同类型的区外可达性的系列表达公式,拓展了可达性的内涵以及空间表达方法。以可达性分析技术为基础,进行了人文地理学定量化、科学化的大量探索性研究。
先后主编或独著教材、专著各1部,合编专著或教材6部;发表论文92篇,其中《中国科学》1篇、《地理学报》5篇、《地理研究》3篇、《地理科学》3篇,《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和《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4篇,核心期刊论文48篇,一般论文30篇。
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与模式体系构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635),2015-2019,335万元,主持人
2、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1037),2001-2003,20万元,主持人。
3、长江流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44),2004-2006,30万元,主持人。
4、区域冲突、区域利益与区域功能分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3053),2006-2008,18万元,主持人。
5、点轴式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75),2008-2010,30万元,主持人。
6、空间功能区划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4)2011-2013,30万元,主持人。
7、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约束与环境效应,国家211工程三期项目,2009-2013,600万元,主持人。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
刊载 |
年 |
区域竞合论:区域关系分析的新视角 |
经济地理 |
2013年 |
理论导报 |
2013年 |
|
中心城市形成前南通市域城镇的形成与时空演变特征 |
人文地理 |
2013年 |
理论导报 |
2013年 |
|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
地理学报 |
2011年 |
流域中心城市的区位特征——以南昌为例 |
人文地理 |
2011年 |
地球科学 |
2011年 |
|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地位的判别 |
地理科学 |
2011年 |
人文地理空间分析的方法论体系 |
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 |
2011年 |
Evolutionary model of the central place hierarchical system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
2011年 |
Study on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Based on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0年 |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江苏省灌河口地区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
2009年 |
Regional accessibility of land traffic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2007年 |
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
现代经济探讨 |
2007年 |
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 |
地理学报 |
2007年 |
21世纪初我国空间布局的战略取向 |
学习与实践 |
2007年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6年 |
|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
地理学报 |
2005年 |
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探讨——以赣江流域为例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5年 |
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安区域发展 |
人文地理 |
2004年 |
中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与发展态势——兼论点—轴系统理论与双核结构模式的空间耦合 |
地理研究 |
2004年 |
苏州与上海孪生城市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区域效应 |
地理科学 |
2004年 |
双核结构模式与福建区域发展战略 |
人文地理 |
2003年 |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数学推导 |
地理学报 |
2003年 |
The natural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ual-nuclei structural model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2003年 |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
地理学报 |
2002年 |
连云港市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 |
人文地理 |
2002年 |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
地理科学 |
2002年 |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地理科学进展 |
2002年 |
长江论坛 |
2000年 |
|
双核结构模式与河北区域发展战略探讨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
2000年 |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
地理科学 |
2000年 |
武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双核结构模式与武汉发展前景探讨 |
学习与实践 |
2000年 |
REGIONAL EFFECTS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UZHOU INDUSTRY GARDEN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1999年 |
中美经济地理横轴的比较研究 |
科技导报 |
1999年 |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999年 |
安徽沿江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与开发对策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1998年 |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效应研究 |
经济地理 |
1998年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998年 |
|
科技导报 |
1998年 |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年 |
|
苏皖沿江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 |
现代城市研究 |
1998年 |
江苏主要产业轴线发展潜能比较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997年 |
长江流域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与筹资机制研究 |
长江论坛 |
1996年 |
论域的界定与空间性、长时段的研究思路——对卢仲康、成清扬先生的答复 |
地理科学 |
1995年 |
热带地理 |
1994年 |
|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THE CHANGE OF REGIONAL ECONOMY PATTERN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1992年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92年 |
|
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屯溪召开 |
地理研究 |
1991年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0年 |
|
人口移动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动 |
地理研究 |
1990年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