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国年教授
闾国年,男,江苏海安人,1961年1月出生。南京大学地理系学士、硕士,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任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地理环境演化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主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个人经历
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1990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于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0年-1996年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讲师、副教授;
1992-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所获荣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计划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理事长;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地理学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
在科研上,致力于地理信息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973、863、科技支撑项目或课题。在地理信息机理、地理信息获取技术、GIS数据模型、GIS数据结构、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地理信息资源化利用等。
学术成就
闾国年教授已版专著、教材、地图集20多部,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申请及获得批准的专利50多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排名13)、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排名13)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排名4),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2002,排名1)。主持设计与开发了20多种面向政府和行业管理的应用GIS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商务系统。主持编写的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28本),是我国目前全面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书籍。出版的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论著以东方文明的整体观构建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构架,以形数理的统一体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设计与开发了面向政府和行业管理的应用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形成了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应用特色;提出了地理信息与地学分析模型在网络空间共享的方法,解决了相关关键技术问题;设计与开发了一些基于GIS的地学分析模型,特别是建立了三维海洋动力模拟模型,模拟了东中国海区潮波系统的成因机制,再现了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潮波系统的演变过程。
2009年把握新兴学科特点,推进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闾国年(2);
2009年南京市城乡用地评定研究项目,2009年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闾国年(1);
2010年南京市城乡用地评定,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闾国年(1);
2012年“数字丽水”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闾国年(2);
2014年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南师大(5)、闾国年(3)。
研究项目
1、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地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02—2005,负责;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地理问题求解的分布式地理建模环境研究”,2008—2011年,负责;
3、国家973预研项目“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007—2009年,负责;
4、国家863项目“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02—2004年,副组长;
5、国家863项目“GML-GIS及其关键技术研究”,2006—2008年;副组长;
6、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长江中下游分中心”,2004—2008,负责;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字长江河道实验——以江苏省长江河道为例”, 2000—2002,负责;
8、江苏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虚拟地理环境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6—2008,负责;
9、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与城市用地评定”,2006—2007,负责;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面向地理问题求解的地理建模环境研究”,2008.1—2011.12,负责;
11、科学技术部科技支撑项目“视频GIS与突发公共事件的感知控制系统”,2012.04—2015.12,负责;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面向信息检索和基于特征的GML文档间空间相似性综合度量方法研究”,2012.01—2015.12,负责;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基于几何代数的时空统一数据模型构建理论与方法”2013.01—2017.12,,负责;
获得专利
名称 |
专利号 |
年度 |
电力线网络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13.2 |
2001年 |
无线广播电视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41.8 |
2001年 |
电信网络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15.9 |
2001年 |
移动通信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11.6 |
2001年 |
光纤通信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14.0 |
2001年 |
卫星通信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16.7 |
2001年 |
有线电视网络中层次多维频率的传输方法 |
CN01108012.4 |
2001年 |
路灯杆蓝牙地理定位技术与装置 |
CN02112612.7 |
2002年 |
用超声波探测器记录公交车人流量的装置 |
CN01137310.5 |
2002年 |
公交车乘客上下车记数方法及装置 |
CN01137311.3 |
2002年 |
用光电探测器记录公交车人流量的装置 |
CN01137312.1 |
2002年 |
用电磁探测器记录公交车人流量的装置 |
CN01137313.X |
2002年 |
移动目标定位与状态历史信息存储与传输的方法 |
CN01137314.8 |
2002年 |
移动目标定位与状态历史信息存储与传输的方法 |
CN01137315.6 |
2002年 |
移动目标黑匣子信息存储与传输方法 |
CN02112573.2 |
2002年 |
利用程控交换机的增码实现长途电话网选择的方法 |
CN02112574.0 |
2002年 |
电话线点或电话亭蓝牙地理定位技术及装置 |
CN02112609.7 |
2002年 |
移动目标蓝牙技术地理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02112610.0 |
2002年 |
移动式空间电磁环境测定与分析方法 |
CN02113101.5 |
2003年 |
公交车运行定位可视化系统及其方法与装置 |
CN02112611.9 |
2003年 |
空间电磁环境移动式测定与分析的方法 |
CN200410013862.4 |
2004年 |
基于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技术的地理定位方法 |
CN200410013864.3 |
2004年 |
基于ASF数据融合技术获得可定位流媒体的方法 |
CN200810024763.4 |
2008年 |
基于空间直角关系的建筑物单影像三维测量方法 |
CN200810098911.7 |
2008年 |
一种与摄影设备无关的影像畸变标定方法 |
CN200810024762.X |
2008年 |
面向GeoGlobe的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7128.6 |
2009年 |
面向Creator软件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5125.9 |
2009年 |
面向VirtualEarth的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5124.4 |
2009年 |
面向Skyline的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5123.X |
2009年 |
面向PCI三维分析模块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渲染方法 |
CN200910025121.0 |
2009年 |
面向ERDAS Virtual GIS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渲染方法 |
CN200910025101.3 |
2009年 |
面向ENVI/IDL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渲染方法 |
CN200910029000.3 |
2009年 |
面向ESRI三维GIS模块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渲染方法 |
CN200910028999.X |
2009年 |
面向C Tech软件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8998.5 |
2009年 |
面向Microstation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8997.0 |
2009年 |
面向Google Earth与Sketch Up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 |
CN200910025517.5 |
2009年 |
计算机显卡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驱动方法 |
CN200910025519.4 |
2009年 |
面向AutoCAD和3DS MAX软件的植入式真三维立体渲染方法 |
CN200910025518.X |
2009年 |
基于人眼立体视觉机制的自适应立体渲染方法 |
CN200910034805.7 |
2010年 |
基于数字头盔的通用三维虚拟场景实时交互方法 |
CN200910034799.5 |
2010年 |
VGE符号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地图符号共享系统和方法 |
CN201019026033.2 |
2010年 |
一种数据格式的描述方法 |
201210159900.1 |
2012年 |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
刊载 |
年度 |
海洋科学 |
1989年 |
|
遥感信息 |
1992年 |
|
地理科学 |
1998年 |
|
地理学报 |
1998年 |
|
遥感学报 |
1998年 |
|
地球信息科学 |
1998年 |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年 |
|
测绘学报 |
1998年 |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1999年 |
|
交通科技 |
2000年 |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00年 |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年 |
|
交通科技 |
2000年 |
|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2001年 |
|
现代测绘 |
2003年 |
|
现代测绘 |
2003年 |
|
现代测绘 |
2004年 |
|
地理学报 |
2007年 |
|
2008年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 |
2008年 |
|
Area-scale Landslide Quantitative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in Lianyungang Urban Segment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
2008年 |
A Study of Geographic Problem Solving Environment in Cooperative Distributed Design |
PACIIA: 2008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2008年 |
GHIC: A GML compressor with holistic isomorphic characteristic |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and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
2008年 |
GIS-bas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 Comparisons of mapping results obtained by two methods: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
2008年 |
遥感学报 |
2008年 |
|
The study of municipal road model based on GML |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and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
2009年 |
ENSO signal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recorded by the sea-level chang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margin during 1965-2005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9年 |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idal flow reynolds stress in shallow sea |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
2009年 |
Detail representatio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topological and 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e and region |
Jisuanji Fuzhu Sheji Yu Tuxingxue Xuebao/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Graphics |
2009年 |
Studying on distributed sharing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 model |
2009 WRI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2009年 |
A NEW IMPLICIT SCHEME FOR SOLVING 3-D SHALLOW WATER FLOWS |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
2009年 |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 calculation for 3D curves data set based on monotone chains |
Geoinformatics, 2010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0年 |
GIS-based family tre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ervice |
Geoinformatics, 2010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0年 |
Study on multiple watermarking scheme for GIS vector data |
Geoinformatics, 2010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0年 |
Study on exchange method of CAD point symbols and TrueType font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2 ) |
2010年 |
Topology determined between point and polygon based on Vector Algebra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3 ) |
2010年 |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3D scenelite model based on 2D structure drawings of building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2 ) |
2010年 |
A hybrid 3D spatial data structur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boveground, ground and underground objects |
Geoinformatics, 2010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0年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1年 |
|
Spatial Data Mining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Services (ICSD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1年 |
|
A novel multiresolution cell complex model |
Geoinformatics, 2011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1年 |
An efficient stereo displaying method of huge 3d scene |
Geoinformatics, 2011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1年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ML parser based on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databas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ITAIC), 2011 6th IEEE Joint International (Volume:1 ) |
2011年 |
Development vulnerability of seawater intrusio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 A case of Weihai City |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2011年 |
Disguise and Reduction Methods of GIS Vector Data Based on Difference Expansion Principle |
Procedia Engineering |
2012年 |
Applic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version based on emissivity mixture analysis at sub-pixel scale in geothermal exploration |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EORSA),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
2012年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
2013年 |
|
Research on GML Data Validity Verification Based on Stack Mechanism |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ISCID), 2013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olume:2 ) |
2013年 |
Remote estimation o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in turbid water using a spectral index: a case study in Taihu Lake, China |
. Appl. Remote Sens. |
2013年 |
DISTOR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SPHERICAL DIAMOND DISCRETE GRIDS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
2013年 |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
2013年 |
|
Deterministic Sensing Matrice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Pseudo-Random Sequences |
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
2014年 |
Watershed delineation using hydrographic features and a DEM in plain river network region |
Hydrological Processes |
2016年 |
Spatio-Temporal Constrained Human Trajectory Generation from the PIR Motion Detector Sensor Network Data: A Geometric Algebra Approach |
Sensors |
2016年 |
测绘出版社 |
1993年 |
|
科学出版社 |
2003年 |
|
科学出版社 |
2005年 |
|
科学出版社 |
2007年 |
|
科学出版社 |
2007年 |
|
科学出版社 |
2007年 |
|
科学出版社 |
2008年 |
|
《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与探索》 |
人民出版社 |
2009年 |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原理与方法》 |
科学出版社 |
2009年 |
《GIS矢量数字产品版权认证技术》 |
科学出版社 |
2012年 |
《海面 地面系统变化 重建·监测·预估》 |
科学出版社 |
2012年 |
《地质信息系统》 |
科学出版社 |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