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教授
胡建华,男,1955年6月生,江苏新沂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分管学科建设、计划财务、博士后工作。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履历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8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获得荣誉
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奕熙精英教师奖”。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与比较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高等教育学新论》(合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战后日本大学史》以及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
原文出处 |
刊载年 |
探索与争鸣 |
2015年 |
|
步入深水区:高等教育改革的两难问题 |
江苏高教 |
2015年 |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研习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 |
山东高等教育 |
2015年 |
变革的逻辑:大学自治与政府统制的角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大学改革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4年 |
高考改革之于教育与社会的重要意义:读刘海峰教授的《高考改革论》 |
教育研究 |
2014年 |
大学科研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分析 |
江苏高教 |
2014年 |
中国高教研究 |
2014年 |
|
日本大学改革的新走向:《大学改革实施计划》的出台 |
江苏高教 |
2013年 |
大学中两种组织的矛盾与调适 |
教育研究 |
2012年 |
“产学结合”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例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国立大学法人化”给日本国立大学带来了什么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年 |
研究开放大学建设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力作:读彭坤明教授新作《开放大学建设初论》 |
中国远程教 |
2012年 |
“问渠那得清如许”: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 |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
2011年 |
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大学研究组织的发展 |
江苏高教 |
2011年 |
扩张时期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特点及变化分析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1年 |
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0年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
|
学科“研究制度化”的重要一环——写在《高等教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之际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0年 |
学科“研究制度化”的重要一环:写在《高等教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之际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0年 |
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9年 |
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
2009年 |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
大学史研究之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意义——读张斌贤与贺国庆等翻译的《欧洲大学史》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9年 |
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 |
教育研究 |
2009年 |
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9年 |
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
现代大学教育 |
2009年 |
远程教育社会功能的社会学思考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9年 |
高等教育转型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
教育发展研究 |
2008年 |
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 |
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 |
企业横向合并规制的个案豁免制度 |
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
2008年 |
论近年来的我国高等教育转型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 |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30年 |
教育研究 |
2008年 |
制度改革的实践呼唤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 |
教育发展研究 |
2007年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
|
中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发展分析 |
中国高教研究 |
2007年 |
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7年 |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
大学(研究与评价) |
2007年 |
关于彰显学术权力的若干问题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7年 |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的若干分析 |
教育研究 |
2007年 |
大学(研究与评价) |
2007年 |
|
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历史演进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
关于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教育学报 |
2006年 |
大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分析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6年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
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 |
近2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六五”至“十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现代大学教育 |
2005年 |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
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问题探讨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 |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制定的思考 |
湖北招生考试 |
2004年 |
日本大学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国立大学法人法》的出台及其分析 |
外国教育研究 |
2004年 |
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4年 |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下的日本大学改革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04年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年 |
|
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04年 |
试析高等教育研究的“泛化”现象 |
现代大学教育 |
2003年 |
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 |
教育发展研究 |
2003年 |
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3年 |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吗 |
江苏高教 |
2003年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三大矛盾辨析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年 |
关于大学体系层次化的若干思考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03年 |
由“国家控制的模式”向“国家监督的模式”转变——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 |
复旦教育论坛 |
2003年 |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 |
教育研究 |
2003年 |
民办教育研究 |
2003年 |
|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日两国大学改革的若干比较 |
外国教育研究 |
2002年 |
从“无序”到“有序”——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
教育发展研究 |
2002年 |
费希特的大学论及其对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影响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02年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年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1年 |
|
面向21世纪的日本大学课程改革 |
高等教育研究 |
1998年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95年 |
|
论改革我国高师的“学科本位课程” |
教师教育研究 |
198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