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桂林
谭桂林,男,湖南耒阳人,1959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起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湖南省普通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2004年起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被国家人事部评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3月受聘南京师范大学“杰出人才资助计划”,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从90年代初以来,谭桂林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比较研究,他是国内学界较早地深入探讨、综合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的学者之一,在这一领域中,他主持的课题有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宗教文化复兴现象研究”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宗教与女性》(1995),《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1999),《人与神的对话》(2000),《百年文学与宗教》(2002)等。长篇论文《佛学与中国现代作家》发表后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全文译载,并获得中国社科院和共青团中央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文学评论》1991—1996年优秀论文奖。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被誉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填补空白之作,2002年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些研究成果也已经获得海外学者的好评,90年代末期应邀参加香港浸会大学第三届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佛光大学“海峡两岸当代禅学研讨会”。博士学位论文《佛学与人学的历史汇流》被收入台湾佛光文教基金会主编的《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丛书。
二是现代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在这一领域,谭桂林教授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关系研究》、湖南省教育厅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湖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现代中外文学比较史》等课题的研究,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论文《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获得《文学评论》1997—2002优秀论文奖,是连续两次获得《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的少数几位作者之一。另外,谭桂林教授还十分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运用文化分析与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当代文学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综合与宏观的研究,近十年来,他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文化母题研究》,出版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谭桂林卷》(2000),《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2001),《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2002)、《转型与整合——现代中国小说精神现象史》(2003)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1、新时期长篇小说文化母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998。
2,20世纪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
3,当前文学中的宗教文化复兴现象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04。
4,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走向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2007。
5,现代中国佛教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
6,池田大作与中国文学,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8年。
7,池田大作与世界文学,日本创价大学中日友好学术资助项目,2008。
8,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
第三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
第10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2)1995;
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1990—1996年优秀论文奖,1997;
第11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2),1997;
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奖(最高奖级),1998;
第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第六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1997——2001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2002;
山东省第18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3),2004;
中国现代文学史,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2004;
湖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2002——2006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2007;
湖南省第三届社科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主要论著 |
刊载 |
年度 |
关于话剧民族化的一点思考 |
戏剧研究 |
1986 |
论曹禺剧作对奴才性的批判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田汉早期文艺思想初探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 |
田汉话剧创作研究概述 |
语文导报 |
1987 |
田汉研究商兑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8 |
呼唤当代文学的童年母题 |
文论报 |
1988 |
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产生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
1989 |
评残雪近期创作的蜕变倾向 |
理论与创作 |
1989 |
乡土文化心态:湖南作家的精神障碍与自我超越 |
湖南社会科学 |
1989 |
性文化蜕变中一次新的躁动——评王安忆《岗上的世纪》 |
文艺学习 |
1989 |
关于小说文体实验的几则随想 |
文论报 |
1989 |
创造主体论体系建构的可贵尝试——读朱辉军《艺术创造主体论》 |
出版工作、图书评介 |
1989 |
论鲁迅对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历史贡献(下) |
鲁迅研究月刊 |
1990 |
论鲁迅对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历史贡献(上) |
鲁迅研究月刊 |
1990 |
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反思品格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90 |
论成仿吾的文艺批评观及其实践 |
求索 |
1990 |
不送之送:一种独具匠心的伤别模式——梁实秋“苦雨凄风”赏析 |
名作欣赏 |
1990 |
论观念型小说叙事的空间组构 |
理论与创作 |
1990 |
批评的两种类型及其互补关系 |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
1991 |
乐中有思 俗能通雅——评获奖中篇小说《脱下龙袍的皇帝》 |
理论与创作 |
1991 |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子夜》的贡献 |
文学评论 |
1991 |
生命原色·江湖文化·历史选择——评林家品长篇小说《野魂》 |
理论与创作 |
1992 |
混沌与退化 |
读书杂志 |
1992 |
鲁迅与佛学问题之我见 |
鲁迅研究月刊 |
1992 |
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叙事模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92 |
论周作人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2 |
解放区文学的女权意识与启蒙主题 |
延安文艺研究 |
1992 |
佛教文化的现代心理学透视(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论析) |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1993 |
论丰子恺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1993 |
佛学与中国现代作家 |
文学评论 |
1993 |
鲁迅研习佛经是思想消沉吗? |
佛教文化 |
1993 |
论许地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
求索 |
1994 |
郁达夫与佛教文化 |
东岳论丛 |
1994 |
论萧红创作中的童年母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94 |
《文化泰斗—鲁迅》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4 |
《浪漫的情旅—郁达夫》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4 |
陈独秀与佛教文化 |
青海师专学报 |
1994 |
论夏丐尊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京城淘书记 |
书与人 |
1994 |
小说与历史 |
读书杂志 |
1995 |
《宗教与女性》 |
作家出版社 |
1995 |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5 |
佛学与人学的历史汇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
1995 |
重评三十年代“《庄子》与《文选》之争” |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
1995 |
张爱玲家族题材小说简论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俞平伯:人世无常与刹那主义——现代文学主题的佛学分析之一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96 |
雅与俗:台湾佛理散文一瞥 |
人文杂志 |
1996 |
《菩提心语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散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96 |
文化批判,世纪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 |
理论与创作 |
1997 |
《爱之焦点》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1997 |
《墨绿衫的小姐》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1997 |
《小米的回忆》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997 |
《茅盾短篇小说集》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1997 |
都市心灵的自我拯救 |
湖南文学 |
1997 |
守住生命的诗意与灵光 |
理论与创作 |
1997 |
九十年代散文热的文化透视 |
理论与创作 |
1997 |
散文热的文化透视 |
理论与创作 |
1997 |
评近年来对学衡派的重估倾向 |
鲁迅研究月刊 |
1997 |
写出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谈张爱玲的家庭题材小说《金锁记》和《创世纪》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97 |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
中国社会科学 |
1998 |
佛教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创作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98 |
十年已有成 前途应无量 |
理论与创作 |
1998 |
20世纪中国文学之中心话题 |
社科信息集萃 |
1998 |
论现代中国文学的都市诗 |
文学评论 |
1998 |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定位与质疑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蔚为儒者之光:[李建盛的《梦断帝王路》] |
文艺报 |
1999 |
文化取向与空间定位──重庆文学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
涪陵师专学报 |
1999 |
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 |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1999 |
从脱魅到迷魅--20世纪中国神秘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
社会科学辑刊 |
1999 |
论20世纪中国小说的性爱叙事 |
文艺争鸣 |
1999 |
情性所铄 陶染所凝──读何西来《文格与人格》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后现代批评的历史定位与理论质疑 |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
1999 |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笔谈(四则)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笔谈(四则) 主持人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 |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
1999 |
宗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
新华文摘 |
1999 |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999 |
农民写作中心的省察与突破 |
社会科学辑刊 |
2000 |
鲁迅乡土创作的主题学阐释 |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楚巫文化与20世纪湖南文学 |
理论与创作 |
2000 |
《人与神的对话》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0 |
回归家园的精神之旅 |
湖北日报 |
2000 |
《佛学与人学的历史汇流》 |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
2001 |
论《心灵史》的宗教母题叙事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对文学史观念的再认识(笔谈)——兼评吴炫的文学史观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1 |
论长篇小说研究中的母题分析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1 |
原创性的文学与文学史的原创性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1 |
启蒙母题叙事的双声对话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含魅叙事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1 |
回归家园的精神之旅——读《宋词之旅》 |
书摘 |
2001 |
对文学史观念的再认识(笔谈)——兼评吴炫的文学史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1 |
《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01 |
论《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 |
河北学刊 |
2001 |
《中国新诗流变论》 |
文艺研究 |
2001 |
论《丰乳肥臀》的生殖崇拜与狂欢叙事 |
人文杂志 |
2001 |
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 |
文学评论 |
2001 |
学术的思想性与思想的学术化 |
南方文坛 |
2002 |
问题型的研究及其原创意识 |
学术月刊 |
2002 |
《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
《百年文学与宗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02 |
知识者精神的守望与自救——评阎真的《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 |
文学评论 |
2003 |
《转型与整合:现代中国小说精神现象史》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3 |
二十世纪初文言白话论争的中西之辩 |
理论与创作 |
2003 |
朱德发教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笔谈)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
知识者精神的守望与自救 |
文学评论 |
2003 |
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3 |
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 |
文学评论 |
2004 |
论现代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建构 |
理论与创作 |
2004 |
世界各大宗教的妇女观 |
科技文萃 |
2004 |
论现代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建松 |
理论与创作 |
2004 |
论池田大作的生命诗学 |
21世纪东方思想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中国人本文学的当下生存景观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论中国现代诗学的诗式理论及其发展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如何深化与推进佛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 |
江汉论坛 |
2005 |
生命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从形式论到语言论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5 |
“世界文学”与文学的全球化 |
光明日报 |
2005 |
从形式论到语言论—关于现代中国诗学发展趋向的一种考察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5 |
《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 |
岳麓书社 |
2006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2006 |
论中国现代新诗韵律的诗学探索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论池田大作的鲁迅观 |
鲁迅研究月刊 |
2006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论战的中西之辩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6 |
为柔与弱而歌 |
文艺报 |
2007 |
天涯诗学:漂泊诗人的寻根冲动 |
文艺争鸣 |
2007 |
论现代诗人对英美意象主义诗学的译介 |
文史博览(理论) |
2007 |
论现代诗学中十四行体式的理论建构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7 |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2007 |
论三十年代左翼诗学与俄苏诗学的关系 |
长江学术 |
2007 |
玄学传统与简政珍诗歌中的反讽精神 |
诗探索 |
2008 |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 现代中西诗学》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8 |
池田大作的自然观与他的写景纪行散文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8 |
论现代中国神秘主义诗学 |
文学评论 |
2008 |
池田大作与巴金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池田大作与《论语》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那年枫叶正红的时候(散文) |
文学界(专辑版) |
2009 |
公共领域之开辟与湖南女性启蒙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池田大作与《三国演义》(随笔) |
文学界(专辑版) |
2009 |
深情熔铸钢铁魂:读贺晓彤长篇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
理论与创作 |
2009 |
用心血去感受用激情去书写:在《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
理论与创作 |
2009 |
池田大作与《水浒传》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9 |
《现代中外文学比较教程》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 |
池田大作与法国文学 |
东方论坛 |
2009 |
“官场小说非政治小说”浅议 |
理论与创作 |
2010 |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与大后方的佛教期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 |
2010 |
编后记 |
“鲁迅与‘左联’”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2010年理事会 |
2010 |
池田大作与俄罗斯文学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清末民初中国的佛教文学与启蒙思潮 |
中国社会科学 |
2010 |
Daisaku Ikeda and Russian Literature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文学批评的胆识与使命 |
人民日报 |
2011 |
《鲁迅与“左联” 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 |
现代佛教期刊与新文学运动 |
文学评论 |
2011 |
如何评价“阿Q式的革命”并与汪晖先生商榷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1 |
论池田大作“新的文艺复兴”思想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1 |
迷途知返,能谓晚乎?:评李运启小说《迷途》 |
理论与创作 |
2011 |
本土经验与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界性:关于当下西方现代汉学的一点思考 |
船山学刊 |
2011 |
垦荒的史诗,人性的悲歌:评长篇小说《白吟浪》 |
芙蓉 |
2011 |
《池田大作与世界文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 |
文学当重新书写“劳动”(文论天地) |
人民日报 |
2012 |
现代佛教界的鲁迅印象与鲁迅资源利用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2 |
评汪晖近期的鲁迅思想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2 |
论吕碧城的佛学贡献及其佛教文学创作 |
人文杂志 |
2012 |
“我虽学佛未忘世”:论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 |
武陵学刊 |
2012 |
桂伯华遗诗考论 |
江汉论坛 |
2012 |
信仰纯粹性与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 |
东岳论丛 |
2012 |
论“革命和尚”宗仰的佛教文学创作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12 |
佛性与现代性的渗透与融合:论太虚法师诗文创作中的新文化影响 |
文学评论 |
2013 |
虚云和尚诗偈考论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3 |
国民信仰建构中的鲁迅与尼采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五四”后中国佛教 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
中国社会科学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