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英才
李吉均
发布时间: 2016-10-31 浏览次数: 6043

李吉均

 

 

李吉均,男,汉族,地理与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州市,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冰川学、地貌学、第四纪以及干旱区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从1958年起长期在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进行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和第四纪环境、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区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现代冰川与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黄土地层与第四纪环境演变及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研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著有《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等著作,主要文章有《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1979年),《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1998年)等。

 

人物经历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6-1958年在兰州大学读研究生后留校工作。

1984年被聘为兰州大学教授。

1962-1963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进修。

1984-198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访问工作。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至今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及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1999年11月受聘于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设立“致远”奖学金和助学金。每年奖励各12名同学。

 

研究课题

对青藏高原、横断山的第四纪和现代冰川性质、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主编了《西藏冰川》与《横断山冰川》。首次提出中国东部第四纪湿IMG_256 热地貌过程论,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经过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进行深入反复研究,大体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中国东部古冰川之争。通过兰州地区黄土地层的研究,把黄土沉积与青藏高原隆起联系起来,指出兰州黄土比洛川黄土年轻许多,沉积速率是洛川黄土的4-5倍。首次将临夏北塬黄土记录与南极冰芯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重建了与冰芯记录相比拟的15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提出青藏高原全球变化启搏器与放大器观点、季风三角理论和青藏高原第四纪山岳冰川论。阐明了第四纪时期中国北方存在着季风区与西风区两种环境变迁模式,对中国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还致力于干旱环境的形成与演化研究,积极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多年来,坚持发展地理科学,重视其科学内涵和人才培养。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近50年来,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人中有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现任中国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CNC-IGBP顾问委员会、CNC-IHDP顾问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名誉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顾问。

 

IMG_256 所获荣誉

个人获奖情况

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甘肃省劳动模范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

 

成果获奖情况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并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IMG_256 “甘青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刊载

年度

祁连山的平顶冰川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61年

祁连山山地近期年龄及第四纪冰期探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63年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和形式的探讨

中国科学A辑

1979年

A DISCUSSION ON THE PERIOD, AMPLITUDE AND TYPE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Ser.A

1979年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研究的新进展

冰川冻土

1980年

兰州冰川沉积研究班讨论我我国冰川沉积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地理学报

1980年

论冰川擦痕

冰川冻土

1982年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

中国科学B辑

1983年

巴基斯坦北部的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期问题

地理学报

1983年

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形成机制

山地学报

1983年

从地质记录来看黄土高原的种草种树

科学经济社会

1983年

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期气候问题

地理学报

1983年

大陆性气候高山冰缘带的地貌过程

冰川冻土

1983年

PROBLEMS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LUSHAN

Science in China,Ser.B

1984年

冰碛石的形态和表面特征

冰川冻土

1984年

庐山的地文研究

地理科学

1987年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

冰川冻土

1988年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89年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

第四纪研究

1990年

末次冰期旋迴兰州黄土剖面与南极东方站冰岩芯的对比

中国科学B辑

1990年

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第四纪研究

1991年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

第四纪研究

1992年

THE COMPARISON OF LANZHOU LOESS PROFILE WITH VOSTOK ICE CORE IN ANTARCTICA OVER THE LAST GLACIATION CYCLE

Science in China,Ser.B

1992年

中国冰川概论

冰川冻土

1992年

真诚合作 同攀高峰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4年

近15年中国地貌学的进展

地理学报

1994年

地理科学与建设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5年

Geomorp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Science in China,Ser.D

1996年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中国科学D辑

1996年

《横断山冰川》

科学出版社

1996年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研究

科学通报

1998年

21世纪中国的粮食危机和战略对策──兼论西北干旱区的农业潜力

科技导报

1998年

地理学在21世纪大西北开发中的作用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年

纪念台维斯侵蚀循环、准平原学说诞生一百周年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

就冰期演变谈点个人意见

冰川冻土

1999年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经济

2000年

论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问题

生态经济

2001年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四纪研究

2001年

学习地理爱我中华

地理教育

2001年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下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干旱区地理

2002年

“上天、入地、下海”——探秘地理学

高校招生

2002年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03年

长江三角洲人地耦合系统: 过去、现在与未来

科学中国人

2004年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冰川冻土

2004年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

科学出版社

2006年

陇中盆地灞河期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年

缅怀恩师杨怀仁教授

第四纪研究

2010年

“上天、入地、下海”:探秘地理学

地理教育

2010年

悼念施雅风先生逝世一周年

第四纪研究

2012年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评介

地理学报

2012年

青藏高原隆升与晚新生代环境变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

Understanding Miocene climate evolution in Northeastern Tibet: 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records from the Western Tianshui Basin,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4年

评崔之久教授的新著《混杂堆积与环境》

地理学报

2014年

The Qingzang movement: The major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5年

Late-Miocene palaeoec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Tianshui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stable organic carbon isotope record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5年

论青藏运动主幕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年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6年

 

 

 

 

 

上一篇: 李浩下一篇: 李建林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