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文学院陈美林教授访谈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12-04 浏览次数: 2093

20181127日,档案馆副馆长薛艳、档案收集部刘婧婧以及研究生马伊名、吕悦等一行四人采访了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的陈美林先生。陈美林教授在书房接待了我们,并从治学、交往、教学经验等方面,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交流。

萋兮斐兮,成此贝锦

陈美林先生能够跻身大家之列,与其学术成就是分不开的。1984年,陈老的专著《吴敬梓研究》出版,至今已印刷五次。陈老批点《儒林外史》凡四次,近两千条注释,共四版,其中第一版印刷了七次,第四版现正在重印。陈老认为,做学问要“专”与“博”相结合。1977年陈老发表了《吴敬梓身世三考》一文,程千帆先生认为这是一篇“文献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文章。此外,陈老在戏曲、诗文研究方面亦著述颇多,有代表性者均收录在陈老专著《三读集》中。

陈老告诉我们,在他上大学时,并没有学过元明清文学。成为教师以后,为了给学生讲元明清文学,陈老开始自己读书做笔记、编写教材,由此进入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此外,陈老还向我们展示了著作《学林忆往》,回忆了当年同夏承焘、唐圭璋、程千帆、吴调公等先生交往的经历。从陈老的讲述和存留的名家书信、书画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前辈学者的气度与风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谈及五十年的从教生涯,陈老说自己一点也不后悔。“我从53年毕业教书,到02年退休,整整教了50年。原来我是想当助教的,我考浙大中文系就是想当助教,结果毕业时候统一分配,当了教师。后来有人采访我,问我当教师怎么样,我说不后悔。”

对于教师的定义,陈老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教师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有人认为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他认为教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谈到学生,陈老笑说自己是送走了一批年轻人,又迎来了新一批年轻人,“我是永远生活在年轻人当中”。当然,学生有优秀的,也有普通的,陈老认为这不奇怪,但他对学生的要求始终如一。陈老对学生向来“不大客气”,学生的论文,他要逐字看过去。有博士生把论文送来,他看了三遍,住院期间还在看,为的就是在寒假之前把文章看完,让学生拿回家修改,开学以后提前一个月上交答辩委员会。有的学生错别字不修改,陈老说:你不改我就不给通过!正是本着这种严格要求的态度,陈老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许多学生如今都已是教授、硕导、博导。面对外人对自己的称赞,陈老总谦虚地说:“学生要比老师强,一代比一代强。”

文章之极,必要诸人品

最后,谈到对青年教师、学生的寄语,陈美林先生用明季屠隆的话来概括:“草木之华,必归之本根。文章之极,必要诸人品。”陈老认为,做学问不仅要会写文章,更要人品端正。他经常讲一句话:“做自己爱做的事,做你应该做的事,做好每一件事。”这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品格的要求。

对于文学研究,陈老认为既要看到各文体的相通之处,也要看到各文体的不同。陈老很早就向学生提出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图像学”值得研究;研究小说不可不研究戏曲;八股文不可一味否定,“八股”与戏剧情节结构有相通之处,等等。对于学界常提及的“文史不分家”的观点,陈老说“文史互证”,文、史彼此不能相互替代。写文章要考证和理论相结合。陈老的每一点教诲,都能够启发青年学者、学生的深思。

 

近三小时的访谈,我们从陈老亲切的话语里,感受到了这位年过八旬的前辈学者身上那份经过时光和阅历沉淀之后的淡然;而在这份淡然之中,依然保留有年轻人的锐气与锋芒,更带着前辈学者、教师身上不变的品格与风范。

可以说,我们拜读陈老的著作与文章,不能仅局限在学习与领悟陈老的学术成果,其文中所体现出的治学方法和处世原则,同样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文:马伊名、吕悦;图:吕悦)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