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才具素绝纶,涵养日已滋 ——外国语学院杨苡先生访谈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1-19 浏览次数: 2877

2019年1月8日,档案馆副馆长薛艳、档案收集部刘婧婧以及研究生季家丝、吕悦等一行四人采访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静如老师,笔名杨苡。杨苡先生在家中接待了我们,与我们从个人经历,文学创作,做人做事等方面进行了沟通。

以翻译《呼啸山庄》闻名遐迩的杨苡先生今年整100岁了。1936年,杨苡先生开始发表作品,译著有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著有儿童诗《自己的事自己做》等;《呼啸山庄》这个译名由她首创,此后,该版本被一版再版,而她的译本在出版后,一纸风行60年,至今仍被许多读者视为经典。

一走进杨苡老先生的家,由南京师范大外国语学院颁给杨老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证书,十分醒目。此外,一张巴金先生摄于改革初期的旧照;一张丁聪先生所画的“贺寿图”,还有杨宪益、吴祖光、冯亦代等人的题字也是杨老师珍藏的“宝贝”。各个年代的老照片,泛黄的书籍,沾满了尘埃的书信,都在时光的洗练下见证着主人一篇篇属于诗歌、文化或历史的剪影。

每一个前来拜访杨苡的人,都会被先生的健谈打动。在交谈过程中,老人脸上一直带着笑意,说话时逻辑缜密,表达清晰,故人和故事仿佛就“住”在她的脑子里,会被她随时请出来,加入这一场交谈。谈到南师,先生清晰的记得,自己是1960年进入南师,还为南师写了一篇校园抒情小诗;谈到文学,老人说当时只是认为《呼啸山庄》比《简爱》更好,值得国人去读,所以就去翻译了。对人们给予她的高度评价,她摆摆手,连声说:“当不得,当不得,我也没做什么。”谈到故人,作为一辈子的挚友,巴金先生与杨苡先生的往事,就不得不谈了。

17岁时,杨苡就跟巴金通信,后来,《呼啸山庄》也是在巴金的出版社率先出版。多年后,先生再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更多的是对旧友逝去的惋惜和对自己仍能保持这段记忆而感到幸运。


提到对青年人的期待,先生希望青年人一定要多读书,读史。她送给我们两句话:“Hope the best,prepare for the worset(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Life is to give,not to take(生活是给予,而不是获取)”。这不仅是她长寿的秘诀,也代表了先生的优雅与气度。大概是只有时光才能赋予的波澜不惊了。

“一个老迈龙钟的老太,穿一身不入时的衣裳,头发已枯,牙齿已落,背已驼、眼已花,反正从头到脚给人一种‘俱往矣’的感觉。”杨苡先生在《青青者忆》中这样描述自己,可一转头,却跟年轻时一样,去写诗,去翻译,去听歌,笔耕不辍。这两年,她又出了两本书,一本《青青者忆》,一本《魂兮归来》;杨苡先生现在依然会写诗,还列了很多学习计划。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当须放出光芒。百岁杨苡身体力行的向我们证明,人生须当如此。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