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学院华明教授访谈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5-17 浏览次数: 3471

近日,档案馆副馆长薛艳、档案收集部刘婧婧以及文学院学生黄川琳一行三人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十大导师之一的华明教授。华教授从在南师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自己对文学的感悟、对祖国发展的感想等方面,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今年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华明教授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也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祝福与期盼。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

华明教授1949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学术专攻方向为影视、戏剧、文学、文化研究,通晓英、日两种文字,主要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偶有创作。发表有关专著、译著10余种约百万字,论文50多篇;小说、诗歌及其他若干。从小随父母在四川省成都市、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长春市、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生活,曾经为江苏省江都县周西公社刘五大队插队知识青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手扶拖拉机厂的职工。1976年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英语班学习,就此打下比较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1977-1981年在广西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专业学习,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时,华教授是文革后通过第一届高考录取的大学本科生,见证了共和国在教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曲折变化。1982-1984年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师从许汝祉教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7-1990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师从廖可兑教授,获得戏剧学博士学位。华教授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第一届博士,意义非凡。1992-1994在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2004-2005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200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霍莫尔顿学院作为访问学者学习与工作。1994-1998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工作四年、1998年以后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并从事影视戏剧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谈及在南师大难忘的人和事,华教授便回忆起了自己在南师读硕士时所遇到的导师。华教授说:“当时我的导师是许汝祉教授,他非常认真,对待学生非常负责任,也很严格,为了教育付出很多。他一共给我开了四门课,分别是文艺理论史、美国文学史、现代主义和莎士比亚,全部采用外文教材教学。此外,他还要求学生读很多课外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领悟和感想,老师再进行指导和讲解,这对培养学生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帮助。我的一生中遇到过许多老师都对我有一定的影响意义,但我可以说,许汝祉教授是我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引路人。我非常地感激我的恩师。”

此外,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时,华教授还通过导师廖可兑教授接触到了很多名师大家,比如新中国第一部《外国文学史》的第一作者杨周翰教授、曾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的著名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译著《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等经典的著名翻译家杨苡教授及其丈夫赵瑞蕻、中国最早研究古希腊文学的罗念生教授和中国最早翻译《安徒生童话》的叶君健先生等。经过这些高人逸士们的熏陶启发,华教授在如何治学、如何做人等方面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从中文的文学创作到外国文学再到外国文学戏剧的翻译与研究,华明教授的学术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同时,华教授也在中国和世界上走了一大圈,也亲身经历了共和国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去过穷乡僻壤的农村插队干活,也去过生活富庶的海外大学访问学习;去过春寒料峭的东北大地,也到过气候湿热的江南水乡。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长期的自我思考给予了华教授不同于常人的气度与心态。“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华教授的人生信条。华教授只愿醉心于文学戏剧研究,享受平静的生活,做一些对文学、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不愿思虑过多,更不愿追名逐利。知足常乐,是华教授自己体会出来的人生哲思。安心恬荡、淡泊明志是华教授的人生境界。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华明教授在影视戏剧文学、外国文学领域成就颇高,著作等身,代表性著述有专著 2部,即《崩溃的剧场——西方先锋派戏剧》和《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译著8部(其中与人合作4部),即《小说修辞学》、《罗丽塔》 、《诗与哲学——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及歌德》、《垮掉的行路者——回忆杰克•克鲁亚克》、《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先锋派表演和狂热的身体》、《诗与哲学——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及歌德》、《与众不同》等。研究内容主要为中外电影、戏剧与文学,特别关注先锋派文学艺术,近年来主要从事电影研究,特别是外国先锋派电影。同时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与文艺传统,进行中西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近年来发表专著《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译著《荒诞派戏剧》,在《电影艺术》、《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由《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8篇。其论著《崩溃的剧场——西方先锋派戏剧》曾获江苏省哲学社科三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哈罗德•品特戏剧研究》曾获国家社科成果一等奖。华明教授虽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外国戏剧文学,但是他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情有独钟。平常除了喜欢翻阅品味大量的经典名著和古诗词之外,自己还喜写古体诗。

不厌其烦解书意,谆谆教诲莫言衷

现代社会中,类似于郭敬明、韩寒之流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大为盛行,商业电影逐渐占据大众娱乐生活主要位置,快餐文化、大众文化对年轻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侵蚀。当文学院的学生向华明教授请教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时,华教授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认为大众文化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并不具备较高的艺术趣味,是有低俗的一面的;另一方面,在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要变得平易近人,不那么高雅一些,这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甚至于这种现象在国外更早出现也更加严重。我的态度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读他喜欢的东西,但是他要知道那是没有多少营养价值的,不要把大众文化奉为山珍海味般的精神食粮。快餐文化可以用来日常娱乐自己,但一定要多读有深度、有内涵的经典名著,比如中国四大名著、《莎士比亚》、《荷马史诗》等等,那才是真正的皇家套餐。”

对于如何去领悟体会一些晦涩难懂的外国经典名著的问题,华教授也给出了建议,他认为,每个人不是天生就懂得怎么读经典名著的,但是还是要强迫自己去读,读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会由低往高走,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谈及对学院发展的期盼与寄语时,华教授便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来说,应该要有精品意识;对于教学工作,也应该要有质量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上要有实践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往影视制作、参演和编导等方向的实践工作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也作为双脚踏在中西方文学研究边界的学者,华教授对国人在学术界的话语权问题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认为,中国学者今后应当在一方面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努力追赶上国际的教育科研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应该着眼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其中的宝贵价值,并将中西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中国本身,也是对世界文学界的巨大贡献。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华明教授与祖国一起成长,同呼吸,共命运,见证祖国的沧桑巨变。他回忆自己年轻时,插队下乡看到的景况就是用向日葵的秸秆和杂草铺上土坯做成床,用生姜沫与猪油拌饭吃,可能是当下年轻人无法体会到的。现在衣食无忧、环境优渥,就足以证明新中国发展的成就。最后,华明教授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祝福:“祝愿祖国走上复兴之路。借用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