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平生善培桃李树,九旬岁月可当歌 ——居思伟教授访谈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2-05 浏览次数: 4947

近日,档案馆副馆长薛艳、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吕奕铖、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龙瑶花、美术学院研究生蒋浩一行四人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离休干部,原经济法政学院居思伟教授。访谈中,居思伟教授就自己从建国前参加工作,后到复旦大学深造,1954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任职这一路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多年在社会科学领域工作心得、科研成果等方面,与我们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分享。访谈最后,居思伟教授表达了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与殷切希望。

居思伟教授19301月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5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教育系,同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研究班。50年代至1979年任专职教师。1980年以来,曾任《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社科版常务副主编,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哲学、编辑学、社会科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编著有《政治常识手册》、《教育辞典》、《马克思主义原理》、《高校文科学报管理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史略》、《中国百县市丛书•〈泰兴卷〉、〈射阳卷〉、〈镇江卷〉》等。居思伟教授发表哲学、教育论文40余篇,其中教育论文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学习‘三个面向”推进教育改革》、《从经济效果研究教育问题》、《从比较教育角度研究我国的师范教育》、《谈谈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基影响等。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前言》。80年代以来,历任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科联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会秘书长等社团职务。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

谈到自己从建国前开始参加工作,后又在复旦大学哲学研究班深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954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任职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居教授感慨万千。刚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南京师范学院的经济法政学院工作,居教授就遇到了第一任院长陈鹤琴先生和副院长吴贻芳女士。居教授至今任记得当时陈鹤琴院长见到自己时说的话:“南师就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

居教授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多见世面,拓宽自己的视野。他回忆起自己办教育座谈会的经历,那时他主要负责文字编写工作,教授说这对他的锻炼很大,后来北京开办全国教育座谈会,居教授又被调过去,也因此遇见了当时的部长、专家级的人物。由于出色的文字编辑能力,居教授遇到了“伯乐”,接触了到更多的大学者,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视野也不断地得到开拓。

居教授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导学生学会生存,寻求发展方向。他认为教育类文章应注重实用性。居教授有着深厚的教学经验,曾为《教师法》的编撰提出意见,并且在草案中起草了一条“幼儿园教师连续工作20年的必须退休,退休工资不打折扣”的条例,而这一条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与肯定。居教授曾担任《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他认为创办学报的重要目的在于为学校服务、促进人才建设、培养年轻教师,学报应该多发表年轻教师和学生的优秀学术作品,以此来推动学科建设。正是居教授对创办学报初心的坚守,《南京师大学报》在全省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因在学报编辑部丰富的工作经验,居教授撰写了《文科学报管理学》,为学报编辑部管理提供了更有效实用的方法。

居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务实,写文章做学问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有文献依据,要有真本事,能读书,会读书,最为关键的是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注重逻辑学,尤其是应用逻辑,要能说话,会说话。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居教授始终以学生为本,不忘初心,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挥毫撒尽千里墨,捧卷深藏功与名

居思伟教授无论是在教育事业上还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曾发表多篇教育类文章,其文献转载量也曾位居第一名。然而,即使是一位有着如此厚重底蕴的大学者,居教授依然始终保持谦虚,他说:“在南师工作,我遇见了很多有实力的学者,这也使得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纵然已经九十高龄,居教授依然坚持写作,平日里总会即兴创作几首诗,有对节日的庆贺,也有对日常生活的描摹。

居教授作为一位在教育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老同志,被授予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而居教授的夫人,同样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也被授予了纪念勋章。他们不仅双双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还一起领取了由南京红十字会颁发的“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真是让人无比感佩!

 

居教授为人和蔼,一生谦虚,不论功名,讲求实干,为国家、社会、教育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居教授的实干、谦逊、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每一位南师人学习!

 

(文:吕奕铖、龙瑶花,录音整理:洪嘉珑,图:蒋浩)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