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数载钻研追音梦 杏坛桃李满天下 ——音乐学院沈正陆教授访谈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2-16 浏览次数: 4301

 

20191214日,档案馆副馆长薛艳、文学院学生沈璐遥,社发院学生蔡睿林一行三人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沈正陆教授。在访谈中,沈正陆教授回忆了自己的音乐生涯和在南师的奋斗岁月,表达了自己对新一辈二胡音乐人的期待和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战火纷飞天资显 坚韧不拔苦钻研

沈正陆教授1936年出生于江苏滨海。他自幼天资聪颖,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1岁那年,年少的沈正陆教授就投身革命,参加了宣工团,文工团等组织。他在其中演唱,演戏,拉二胡,拉小提琴,还兼打击乐手。沈老向我们介绍,加入文工团后,他正式走上了追求音乐之梦的道路,在锻炼自己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当年在幕后“打杂”时,他需要负责背景音乐。有一幕讲抗战的戏中,需要模仿机关枪开枪的声音,年少的他独创性地想出了将多颗小石子放在铁桶中,横放铁桶并让它不停转动从而发声的方法,得到了一致好评。他的奇思妙想正是基于他对音乐、对生活的独到心得体会,展现出了过人的音乐感受力与音乐创造力。

沈老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虽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仍强烈渴求音乐,环境磨练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锻炼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返学堂新旅程 学无止境从名师

1952年,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离开学校5年之久的沈老先生进入了丹阳艺术师范学校。重归课堂,踏上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途。他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师从著名的民乐教育家闵季謇先生学习二胡的经历,使他受到了完整而规范的二胡弓指法训练,从而激发了他对二胡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向闵先生学习刘天华的十首久负盛名的二胡乐曲,细心琢磨闵先生教导的每一招手法,认真领会闵先生教授的每一揉弦要领以及其在不同曲目中的内在感觉。两年半系统而正规的艺师教育,使他受益匪浅。

除了对二胡技艺的不断钻研,沈老也不放松文科学业的学习。通过不懈努力,1954年,沈老以优异的成绩从丹阳艺师毕业,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在那里,他又得到著名的民乐教育家、演奏家甘涛先生的悉心培养。沈老从甘涛先生那里不仅学习了二胡弓法、指法的精华,也学习了民间乐曲和江南丝竹的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能力。四年寒窗,冬去春来,他在音乐的殿堂中陶冶情操,在艺术的海洋中奋勇击搏,二胡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学无止境,沈老从未忘记这一治学名言。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为了进修自己的二胡技艺,1961年,他特地向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张锐学习。经过潜心揣摩张锐先生的切弦、同音异位、泛音等多种对检查音准大有裨益的校正法,沈老使自己的二胡演奏音准日臻完善。

功夫不负有心人 《阳关三叠》英名扬

勤奋、努力,对音乐的敏感,加上名师的指点,沈老较快地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因而,他跻身于二胡演奏名流之列并非偶然。1963年,经过激烈的竞争选拔,沈老以江苏省二胡大赛冠军的身份被选为江苏代表参加“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他当时的比赛曲目《阳关三叠》引起了二胡专家陈振铎、张季让、张韶等人的关注,令众人耳目一新。

沈老演奏的《阳关三叠》,以音色纯正饱满、风格清新别致、意境浓郁深远而见长。1963 年“上海之春”之后,上海唱片厂随即为沈老灌制了唱片,1979年又再版。回忆起自己出版首张二胡唱片的经历,沈老颇为激动“当时能出这一张唱片是真不容易,但因为拉得很熟练了,到录音厂拉了两次就成功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重播这首由沈老演奏的二胡曲目。由此可见,该曲影响之广泛,人民喜爱之深厚。

慧眼识才苦栽培 桃李芬芳满天下

沈老不仅是一位艺术造诣高深的二胡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呕心沥血的辛勤园丁。访谈中,当回顾自己在南师印象最深刻的人时,沈教授一连为我们介绍了多位自己为之骄傲的学生。现代著名的站式二胡的开创者杨晓兰女士,前卫歌舞团的政委胡立志先生,晓庄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孙慧琳女士等人就曾经师从沈老门下。沈老的学生们,他们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遍及海内外,把音乐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同时沈老在访谈中也提出了对新一代二胡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传统的内容还是要学。现在二胡演奏中技巧性的东西强调的太多了,有很多指法都是从西洋小提琴借鉴来的。但二胡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要树立文化自信,是沈老送给我们年轻一辈最真切的经验与感受。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为了表彰沈正陆教授在音乐教学中的卓越成绩,授予了沈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这是对老教授多年来为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肯定与褒奖。沈教授一生淡泊名利,谦虚低调,但始终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教育岗位上,为祖国输送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作为南师学子,我们理应向沈老这样老一辈的革命家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挥洒我们的青春与汗水!

 

 

(图文、录音整理:沈璐遥、蔡睿林)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