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档案馆开展共和国纪念章获得者专访活动 流金岁月今犹记,不渝初心永相随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2-20 浏览次数: 4097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颁发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颁发该纪念章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档案馆会同有关学院及青年学子,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专访活动,受访者均为我校老教授。

教坛耕耘不知倦,初心不改永向上

周立人教授192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自从十八岁走出校园,他便投身教育事业,跟随着党,走上了一条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人生道路,从青年教师到小学校长再到南师大教授,周老一生都与教育结缘,堪称立德树人的典范。

在教学上他是能手。1983年,在调入南师大任教的第五个年头,周老创造性地提出了立体教育的构想,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阐发了有关立体教育的新概念,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大潮;在育人上他是标杆,1961年6月1日儿童节,以自己管理的姜堰小学为引领,倡议全国儿童省下零花钱,给抗美援朝志愿军捐飞机,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题课。

周老自1978年5月调入南师大教育学系,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41年,回忆起在南师大的经历,周老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放松最有幸福感的时光;对于国家,至今“祖国时时在心中,青春永驻气昂扬”(引自周老自作七言古诗《祖国永远在我心中》)。他是祖国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南师精神的传承人,周老希望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学习,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广大南师大学子们也应该多多独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注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坚持思考,不断创新。

平生善培桃李树,九旬岁月可当歌

居思伟教授193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5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教育系,同年进入南京师范学院工作,期间又在复旦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深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路走来,从入职时满怀热忱的年轻人到现在的著名教育工作者,居老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是建国后南师大教育教学的传承人。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居老始终以学生为本,不忘初心,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居老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导学生学会生存,寻求发展方向,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务实,写文章做学问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多见世面、拓宽视野,同时注重逻辑学,尤其是应用逻辑,要能说话,会说话。居老始终将这样的教学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培养了诸多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教师,居老也注重教师群体的利益维护和学校建设的长久发展。居老曾为《教师法》的编撰提出意见,并且在草案中起草了一条“幼儿园教师连续工作20年的必须退休,退休工资不打折扣”的条例,而这一条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与肯定;居老曾任《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他认为创办学报的重要目的在于为学校服务、促进人才建设、培养年轻教师,正是居教授对创办学报初心的坚守,《南京师大学报》在全省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居老为人和蔼,一生谦虚,不论功名,讲求实干,为国家、社会、教育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居老和他夫人双双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还一起领取了由南京红十字会颁发的“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真是让人无比感佩!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宙浩教授1930年出生于江苏海安。幼年私塾求学的经历,为其打下了诗词格律的基础;而后参军、深造、任教南师大,一路走来,留下多彩的人生印记。

宙老在正式从文任教之前,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在解放前的那段时间,宙老选择参军并凭借着自己突出的能力和在工作上的努力获得了军队二等勋章。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苏州军分区文工队,主要参与对各个连队的慰问演出活动。

宙老与南师大可以说是情系国文半生缘,在南师大任教的岁月里,他以古诗文言传道受业,也因古诗文言广交善友。宙老的古诗文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全方位多功能的交流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几十年来,宙老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师大党委书记的杨巩同宙老一样热爱诗词文化,曾派他来主持随园诗社,负责有关古典文学的活动,并将志趣相投的诗词爱好者召集到一起来共同研究古典诗词,最终促成《随园诗脉传承集》的编纂出版。

自古军旅诗人便眼界气质不凡,宙老也因长期以来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具有不同常人的气度与心态,但这背后,不变的始终是是对古诗文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宙老希望我们铭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凭借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诗词的美好,需要你我去传承,去坚守,当诗词走进心灵,诗词才是真正的诗词。”

积微成著成大道,不忘初心报国情

陈振教授1931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不久,中央做出了组建西南服务团的重大决策,本来准备前往福建支援建设的陈老响应中央的号召,前往了西南地区,并进入了重庆煤矿公会,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2年,教育部做出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决定,这正处于建国初期需要科研、人才的时候,陈老又站了出来,参加高考,踏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大门,从此在宋史领域锲而不舍地研究,荆棘之中开辟出中国宋史研究的道路。

敢于质疑,细心求证,是陈老坚守的学术态度。“细心,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是陈老做学问的“窍门”,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治学也需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当时学术界对宋史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典制部分,陈老只能从头开始,带着严谨存疑的态度考证史料,谨慎引用。例如《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全史》提及桌椅在唐末五代就已经普及了,但陈老对此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细致考察了北宋、南宋时期国宴的座椅与坐姿,最后得出在北宋太宗时在正式场合还没有椅子的结论。

笔耕不辍,培养人才,是陈老选择的报国之路。“报效祖国有多样的方式。有些人在这里辛苦劳作,奉献了青春年华,比起在战场上慷慨杀敌,这同样是一种奉献,一种默默无声却同样伟大的奉献。”作为南师学子,也应该在这个和平安康的新时代,传承前辈不畏苦难、严谨治学、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努力奋斗,不断前行。

数载钻研追音梦,杏坛芳华满天下

沈正陆教授1936年出生于江苏滨海。他自幼天资聪颖,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1岁那年,年少的他就投身革命,参加了宣工团、文工团。他在其中演唱、演戏、拉二胡、拉小提琴,还兼打击乐手。从文工团,丹阳艺师,到南师大音乐系,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沈教授始终牢记学无止境的治学名言,跟从名师,刻苦钻研自己的二胡技艺。

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沈老仍希望进修自己的二胡技艺。1961年,他特地向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张锐学习。经过张锐先生的悉心指导,沈老终于使自己的二胡技艺大大提高,日臻完善。1963年,经过激烈的竞争选拔,沈老以江苏省二胡大赛冠军的身份被选为江苏代表参加“上海之春”全国二胡大赛。他当时的比赛曲目《阳关三叠》引起了二胡专家陈振铎、张季让、张韶等人的关注。这首曲子是沈老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独特造诣,改编自合唱曲《阳关三叠》,以音色纯正饱满、风格清新别致、意境浓郁深远而见长。1963 年“上海之春”后,上海唱片厂随即为沈老灌制了唱片,1979年又再版。回忆起自己出版首张二胡唱片的经历,沈老颇为激动,“当时能出这一张唱片是真不容易,但因为拉得很熟练了,到录音厂拉了两次就成功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重播这首由沈老演奏的二胡曲。由此可见,该曲影响之广泛,人民喜爱之深厚。

沈老不仅是一位艺术造诣高深的二胡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呕心沥血的辛勤园丁。他独具慧眼,从民间挖掘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当年沈老前往镇江招生,有一位考生虽然在声乐上略微逊色一些,但有着极高的舞蹈造诣。沈老回忆说:“当时她的舞感很好,我认为舞蹈和声乐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我相信她日后一定能够有所成就,所以坚持将她招收了进来。”现在,当年的那位女学生已经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声乐教授。沈老如今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把音乐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沈老在访谈中也提出了对新一代二胡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传统的内容还是要学。现在二胡演奏中技巧性的东西强调的太多了,有很多指法都是从西洋小提琴借鉴来的。但二胡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要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沈老送给年轻一辈最真切的经验与感受。

五位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老教授,他们身上无一不显现出超人的意志和刻苦努力的奋斗精神。百年南师,一路芳华。老教授们的铮铮风骨,影响了一代代的南师学子。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哺育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青年教师和学子们要时刻牢记老一辈的谆谆教诲,传承老一辈的赤子之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转自http://news.njnu.edu.cn/info/1107/88463.htm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