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名人
徐养秋--慈父 尊师
发布时间: 2010-06-03 浏览次数: 4818

 

 

 

     徐养秋1896?1972) 著名现代教育家,字则陵, 1896 年 8 月出生,江苏金坛县人。 

     1904 年在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成为秀才, 1910 年就读于南京的金陵大学, 1914 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7 年夏赴美国深造,成为金坛县第一位出国留学者。开始就学于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 1918?1920 年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徐养秋1920 年回国后,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史课程。南高师后改为东南大学,继续担任教育系教授兼主任。与他同事有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等。 

     1922 年前后,陶行知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徐养秋即在自己家中设点试验,陶创办晓庄师范,“晓庄”二字乃他所取,陈鹤琴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他也是主要支持者。 

     徐养秋担任东大教育系主任期间,亲自主持创办了东南大学附中。附中当时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负责,在教育系直接领导下从事教育科学实验、推行新学制 ( 即六、三、三制 ) 的实验场所。 

     徐养秋1922 年便是由蔡元培领导于1921 年 12 月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 

     1927年4月东南大学改组,徐养秋遭受排斥,被迫于同年秋离开东大。 

     1928 年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并担任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聘请了商承祚、李小缘、吕叔湘等来所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他还担任了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门委员,从事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1937 年抗战爆发,他脱离外交部,携全家 11口随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转移至皖南屯溪、江西婺源、南昌、武汉而于 1938 年秋到达成都,继续担任所长。 

     不久,应聘赴重庆南温泉政治大学外交系任教授,讲授 “条约论 ”、 “中国外交史” 等课程。 

     1945 年抗战胜利。翌年返回南京,再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 1947 年晋升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讲授 " 教育史 " 课程,直到南京解放。 

     1947 年 “ 五 · 二 ”学运后,国民党迫害进步学生。当时中央音乐专科学校廖一鸣被开除,无处安身,徐养秋介绍他到中大附中任音乐教员,廖一鸣后来成为上海著名的歌唱演员。 

     南京解放后,他辞去院长职,并推荐陈鹤琴继任,以后专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担任 “世界教育史”等课程。从事中国汉代教育史的研究,从汉代史书及其他古籍中积累了大量资料,所写卡片数以千计。直到 “文革 ”前夕,终于勉力完成了《汉代教育史》一书,该书内容充实,系统地阐述了汉代教育设施的三个阶段:书馆、县校郡学、太学教育,对每个阶段的教育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根据史料作了科学的说明。这部遗著篇幅不大,却花费了整整 10 年时间,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 

     “文革”期间,家中存书荡劫一空,停发工资数年,身边唯一的女儿鲁还也被下放离开了南京,他只有靠借贷度日。 

1972 年 8 月 10 日徐养秋病逝南京,享年 86 岁。 

主要著作:《汉代教育史》  

 

 

慈父 尊师????徐养秋

 

    徐养秋(则陵)教授,1886年农历7月20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河头镇,1972年8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父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德高望重,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教育家。
   4岁入私塾从师,15岁去武昌进入武昌方言学堂,学习英语、算术等新文化课。1904年,时值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父亲还乡应试,成为秀才,时年18岁。以后又去武昌读博文书院。1910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至191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7年夏,父亲赴美国深造。他是金坛县第一位出国留学深造者。开始就学于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题为《海约翰国务卿任内美国对华政策》。1918年至1920年,父亲又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父亲家境一般,本无经济能力去武昌、南京等地求学,更不可能出国深造。只是因为父亲在少年时即与母亲吴漱芳订了婚,母亲出身于金坛县名门家庭,其伯父吴恺子是清朝一员红顶子武官,当时扎营在武昌,所以父亲才能去武昌求学。

     20岁结婚以后,又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是位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她看重人材而不看重钱财,将她丰厚的陪嫁拿出来,全心支持父亲读完大学又自费出国深造。母亲将一张张金叶子变卖了,直到父亲留学回来。父亲是我国较早系统地研究美国教育理论的学者。1920年父亲由美国回国后,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史课程。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为我国东南一带最高学府。南高后改为东南大学,父亲继续担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这期间,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等与父亲同在东南大学任教,他们一同探索中国教育改造之路。

     1922年前后,陶行知先生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父亲当即在自己家中设点试验。陶先生创办晓庄师范,父亲曾亲口对我们说过,"晓庄"二字乃他为陶先生所取,意思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陈鹤琴先生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父亲也是主要支持者。妈妈曾告诉鲁还,鼓楼幼稚园开办的第一期生源不足,主要就是陆、陈、徐三家的孩子就读,鲁还和弟弟复生都是鼓楼幼稚园第一期的学生。

     父亲担任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期间,亲自主持创办东南大学附中,附中当时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负责。东大附中当时属大学一部分,是在教育系直接领导下从事教育科学实验、推行新学制(即采用六、三、三制)的实验场所。父亲与廖先生等同仁共同磋商,计划实验,开创了我国中等教育的新局面。

     父亲任教东南大学时,为教育系培养了大批教育骨干,以后很多人都成了我国现代教育界著名的专家、教授,如罗炳之(南师大教育系教授)、曹刍(原南师教育系教授)、赵步霞(原浙大教授)等等。我们清楚地记得,在抗日战争全家逃难的过程中,不论是偏僻的小县或是大城市,每到之处均有父亲的学生给我们热情的接待。父亲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真是桃李满天下。

     从父亲残留的手稿中,见有一附记,其中有这样的字句:"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会,会后社员相约游泰山。"由此得知,1922年父亲便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中华教育改进社是我国早期研究教育改革的学术团体,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领导。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教育大辞典》称,该社于1921年12月由中华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团体合并改组成立,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步为宗旨。总事务所设在北京。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秉三、张伯苓、李建勋、袁观澜为董事,陶行知任主任干事。该社下设32个专门委员会,有教育行政委员会,高等、中等、初等、幼稚、义务、乡村、师范、职业等各类教育委员会,及理化、数学、生物、国语、英语、历史、地理、美育、音乐、体育等各门学科教育委员会和心理教育测验委员会等。重视介绍欧美教育,常派社员去国外考察,并邀请克伯屈、麦柯尔、柏克赫斯特等美国教育家来华讲学。推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研究推行教育心理测验等,对当时教育有相当影响。父亲是冲击封建教育制度、开创国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为振兴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过许多贡献。

     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东南大学改组,父亲遭受排斥,被迫于同年秋离开东大。父亲有一首诗,题为《感事》,即为此事而发感慨:

                   浮生何足道,底事乱轰轰。
                   高卧台城下,六朝余一松。
                   嗟乎屈大夫,洁身世不容。
                   柴门设不开,三径草蓬蓬。
                   贤哉陶渊明,归去遂匆匆。
               ①注:台城下、六朝松均系东大所在地。

     父亲这首诗借颂屈原、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表达了他不屈服于恶势力,愤然离去的心情,高尚品格跃然纸上。

     1928年,父亲受聘为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并担任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职务。他研究中国古代史,主持研究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父亲当时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所从事研究,其中有甲骨文专家商承祚先生,图书馆学专家李小缘先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等。父亲同时还担任了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门委员,从事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父亲是一位爱国的教育家,他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和教育事业融合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他为子女取名上来说明。他为五女取名鲁还,是因为生鲁还时正是德国将山东省的胶济铁路还给中国签字的那一年。他为二子取名复生,是因为当时有这么一回事:一场大火将东南大学图书馆焚烧殆尽,父亲十分痛心,正与校长和同事为修复图书馆而忙碌,他希望东大图书馆复兴,为此给他的新生儿取名复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脱离了外交部,携全家11口随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转移至皖南屯溪。年底形势紧迫,又翻山越岭至江西婺源县农村,当时该所甲骨文专家商承祚先生也与我们同行。这次逃难,父亲将我们家行李衣物几乎丢弃殆尽,只带了两只中等皮箱和我们一起步行,而将中国文化研究所的一百多箱书籍妥善地运抵婺源山中保存。父亲不愿当亡国奴,听他说过:"不能留在沦陷区,决不能当汉奸。"当南京沦陷消息传来后,父亲又带着我们出山,过鄱阳湖至南昌,经武汉入川,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达半年之久,于1938年秋到达成都。当时金陵大学已经迁至成都,父亲继续担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不久,母亲患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父亲想以温泉浴治疗母亲的疾病,于是应聘赴重庆南温泉政治大学外交系任教授,讲授"条约论"、"中国外交史"等课程。在南温泉时期,一家生活十分清苦。为了躲避敌机轰炸,我家住在山上用土坯砌成的三间平房里,吃的是配给的"平价米"(掺有沙子和稗子),穿的是布衣布鞋。在门前山坡上,父亲领着我们开荒,种了一片菜地。畹芬放学后,要上高山松林里拾松果回来当柴烧。父亲那时致力于外交史的研究,他每晚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撰写讲稿,直至深夜。学校离家相距十几里,清晨赴校授课须步行七八里路,再乘一条木船在溪水中划上五里路才到校。父亲有诗一首,题为《冒雾下山赴校讲课》,诗云:

                   平明启户延朝爽,白雾潇然入室来。
                   树影微茫作意辨,橹声隐约听船回。
                   讲座风生阴翳散,殊光自显不须催。
    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父亲当时赴校讲课的情景。他那"讲座风生"、传道解惑、循循善诱的表率,博学多才、"殊光自显"、卓有成效的教学,一向深受学生的推崇。

     1945年抗战胜利。翌年父亲返回南京,应聘为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罗炳之先生告诉过鲁还,当时中大教育系南北学者派系矛盾尖锐,往往连会议都开不成,为了调解南北学者之间的派系斗争,罗先生曾亲自去南温泉敦请父亲回中大。父亲回中大教育系后作了许多努力,包括适当的人事安排,使教育系的工作得以正常地进行。1947年父亲晋升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在中大工作的这一时期,父亲讲授教育史课程,直到南京解放。父亲痛恨国民党发动内战,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认识到国民党腐败无能,注定要失败,所以,在1947年国民党进行党员重新登记时,当即拒绝登记。他同情并赞成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做了不少对党有利的事。

     1947年"五·二○"学运后,国民党迫害进步学生。当时中央音乐专科学校廖一鸣同志被开除了,无处安身,生活困难。我们的兄弟远平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深表同情,遂介绍廖一鸣到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任音乐教员,为廖解决了职业并为他提供了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廖一鸣后来成为上海著名的歌唱演员。

与此同时,中央大学教育系学生地下共青团员刘思华被迫退学,无处安身,并有被捕的危险。刘是远平的中学同学,经我们设法借用别人的姓名,替他搞了一张政大学生身份证明,由父亲介绍,于1948年初前往金坛县立中学教书。解放后刘思华在中国科学院江苏分院地理研究所工作。

     1948年夏,金陵大学地下党支部领导成员中有人被捕,组织上命令部分党员撤退至京沪沿线隐蔽,等待送往苏北解放区。远平和金大地下党员姚叙伦选定金坛县作为临时去处,父亲当时是金坛县天复中学董事长,就介绍他俩到天复中学教书。后来又转来中央大学地下团员李忄享。刘思华也由县中转到天复中学。这样,远平等四人承担了该校主要课程,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直至解放。

     1948年秋,国民党逮捕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中央大学当局也准备开除一批进步学生,学校为此召开了校务委员会。鲁还曾听参加那次会议的段熙仲先生(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谈起,在那次会议上,父亲曾经当场提出反对意见。他说,青年是国家的栋梁,应加以保护。父亲自己后来也曾多次对我们谈及此事。

     从上述事实可见父亲鲜明的政治态度。当时父亲用他的社会声望,在白色恐怖下宁可承担风险,也要掩护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

     南京解放后,军管会主管文教工作的徐平羽同志嘱鲁还转告父亲写一份师范学院情况的材料。父亲在材料最后提出辞职,并推荐陈鹤琴先生任院长,此建议被采纳。以后父亲专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担任世界教育史等课程。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来阐述史料。由于过度劳累,致使脑动脉硬化症加剧,终日头昏,但父亲仍勤勤恳恳地完成教学任务。

     1956年母亲心脏病发,猝然去世。时年69岁的父亲受到极大刺激,加上身体多病,从此不复上课堂授课。他把世界教育史的讲稿全部交给罗炳之先生,由罗先生补充整理,继续讲授,并于80年代由罗炳之先生结集出版。

     父亲抱病在家,从事中国汉代教育史的研究。他每天坚持伏案工作三四小时,从汉代史书及其他古籍中积累了大量资料,所写卡片数以千计。直到"文革"前夕,终于勉力完成了《汉代教育史》一书,全文约5万字。该书内容充实,系统地阐述了汉代教育设施的三个阶段:书馆、县校郡学、太学教育,对每个阶段的教育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根据史料作了科学的说明。父亲尊重史实,论必有据。这部遗著篇幅虽然不大,却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父亲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值得后辈好好学习。每当我们看到这部誊写工整的遗稿和那些历经浩劫残留下来的、写着密密麻麻小字的卡片时,便有无限感慨。我们将留它作永远的纪念。

     父亲平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他精通古代史和中国古典文学,兴致所至,常独自诵诗取乐,我们经常听到从他房间里传出动听的吟诗声。父亲的英文修养也极佳,晚年尚为后辈校定译稿。他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新闻节目,七八十岁仍作学习英语札记。父亲活到老学到老,好学不倦的精神感人至深。

     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辅导学习十分认真。鲁还记得上小学时,每年参加一次演讲比赛,讲稿全是父亲亲笔写成。平时还经常督促我们背古诗,背散文。每逢寒暑假,我们围坐在方桌前,他便系统地为我们讲解英语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晚年时,每次暑假他去北京住三姐纬英家,仍为纬英补习英语。他写的一本本练习簿的辅导材料,至今还保存在纬英手边。父亲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间。

     我们整理父亲遗物时,还发现残留诗稿中有一页附记:"年来陆陆续续出现新事物,不可无诗,以歌颂吾国人民科学技术之进步。"现抄录几首于后:

卫星上天
天上星星说:
多年苦岑寂,今朝有客来。
嘉宾远方至,笙瑟兴豪哉。

氢弹爆炸
天际彩云浮,奇光不久留。
世间诸色相,一一见西陲。

长江大桥
谁教足底起波涛,千万人民不告劳。
开国宏图多远见,斯民利涉到今朝。

考察月球
此地从无笑语声,如今箭送探奇人。
四时绕月无休息,大气分层久已闻。
无机容有生机在,凸处光明凹处冥。
自然原有无穷秘,端待吾侪奋起寻。

     父亲写诗从不行世,也不传给我辈,一些诗稿多在"文革"中烧了。父亲去世的那年初,鲁还向父亲求索手书条幅,父亲题诗一首给鲁还保存,诗云:

                   六年吟啸行溪畔,心眼潜窥元化更。
                   红树惊眠春在望,飞泉溅沫雨初晴。
                   崖边犹见石根古,月下曾闻松籁清。
                   记取巴山凭眺处,小窗遥对一峰横。

    这首诗作于1972年春。正值"文革"期间,家中存书荡劫一空,停发父亲工资数年,身边唯一的女儿鲁还也被下放离开了南京,老人只有靠借贷度日。在此险恶的境遇中,父亲却于诗里回顾了抗战时我们家寄寓四川重庆南温泉的风光景色:"吟啸"着走在"花溪"畔,"潜窥"形势的变化,只见"春在望"、"雨初晴",一派生机勃勃的光辉景象,充分表现了父亲身处困境的乐观精神。1972年5月,鲁还回家探望拿到手稿时,父亲已不能起床了,没来得及讲解诗意就离开了我们。而今条幅挂于旧宅内,读来仍觉寓意深刻,格调明快,情趣盎然,感人肺腑,父亲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溢于字里行间。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但他的形象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父亲是一位慈祥可亲的长者,一位正直宽厚的尊师,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位热爱祖国的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