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名人
李美筠--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发布时间: 2010-06-04 浏览次数: 4821

 

 

     李美筠(1901~2000)  女,上海市人。1943年获美国拉切斯特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营养博士学位,1946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曾被教育部委任为全国学校卫生顾问。长期从事营养、卫生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开设《英文》、《营养学》、《学校卫生》、《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发展》、《儿童疾病》等课程。有专著《儿童营养学》,论文《营养不良对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影响》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一套不大的居室,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张木板单人床,一只老式衣柜,一只漆色斑驳的木箱,一只用来烧水取暖的蜂窝煤炉,一张缠了又绑的破旧藤椅,这就是一位早年留美获三个博士学位、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的百岁老人辞世时的全部家当……

 

     深爱她的父亲不忍心看她被活活饿死,违心地将她丢弃在上海一所教会医院门口。一位好心的中国医生捡回了这个幼小的生

 

    1906年冬,上海。

    低沉的天空洋洋洒洒的大雪,犹如翻飞的蝴蝶扑打着行色匆匆的人们,这是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远处外滩钟楼上传来沉闷的钟声,已是到了傍晚之时,昏暗的路灯也次第亮了起来,把厚厚的积雪覆盖的房屋映射成浅黄色。路上行人渐稀,偶有几个缩头缩脑的人早已竖起高高的衣领匆匆往家赶路,一切都显得冷冷清清。在一座红房医院的雪地上却传来一阵凄厉焦急的童声:“爸爸……

     爸爸 ……”渐渐地喊声变成了哭声,一个小女孩绝望地在雪地上跺着麻木的双脚,两只冻得紫萝卜似的小手一边擦着泪水,一边作喇叭状哭喊着,望着逐渐暗下来的夜色,小小的脸上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这个被遗弃的女孩就是李美筠。1901年,李美筠降生在一个破落的家庭。新的生命没有给这个已有四个孩子的家庭带来任何喜气,小美筠一生下来就身体孱弱,不久又染上肺结核,爸爸变卖着家中仅有的家当为小美筠抓药治病,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有了这么一个小“药篓子”,无疑是雪上加霜。两年后,妈妈又为她生下了一个妹妹,家境更加艰难了。5岁的那年冬天,衣衫单薄的小美筠得了伤寒,整日不停地咳嗽,肺结核更重了。家中再也拿不出钱来给她买药治病,妈妈含着泪劝爸爸干脆把小美筠扔掉算了。小美筠似乎从父母的脸上读出了什么,扑通一下子跪在爸妈面前,哭着求道:“爸爸妈妈别扔掉我,美筠再也不吃药了,再也不吃药了……”爸妈抱着她哭作一团。

     为了不让孩子饿死,爸爸只好抱着小美筠到上海投奔她舅舅。舅舅是上海一个颇有名气的富商,由于家境悬殊,两家已多年没有往来。爸爸抱着她在寒风中叩响了舅舅的家门时,舅舅看着衣衫褴楼的父女,竞拒不相认,“嘭”地关上了厚厚的大门。饥寒交迫的父女蹒跚着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暮色渐浓的上海街头,雪下得愈来愈大了。把小美筠抱回去无疑是等死,当他们走到上海红房子教会医院时,爸爸让她在医院门口等着,说去买点吃的。天色变得越来越暗,左等右等仍不见爸爸回来,寒风冻得小美筠瑟瑟发抖,不停地咳嗽,天全黑了,小美筠害怕了,终于,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哭喊声惊动了下班的医护人员,人们围观了一会儿哭哑了嗓子的孩子,无奈地摇摇头,叹口气走开了,小美筠从大人们的小声议论中一下子明白了一切:爸爸不要她了。她变得非常恐慌,哭得更伤心了。一位刚刚下班的姓黄的中国医生路过这里,从围观人群中得知小美筠的情况,黄医生双眼潮湿了,他与小美筠有着相同的经历。黄医生拨开人群挤进去,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带回了家。

     在黄医生的精心调理下,小美筠的肺结核病居然很快痊愈了,原来面黄肌瘦的模样不见了,一张白白胖胖的小脸渐渐挂上红晕。黄医生白天上班,无暇照应孩子,便把她带到科室,乖巧的小美筠既懂事又有礼貌,长着一张甜甜的嘴巴,整天“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很快深得医护人员的喜爱,谁有空谁就逗她玩耍,护士小姐走到哪儿,她跟到哪儿,穿梭于各病房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们抽空教她识起字来。医生们疼爱,病号们喜欢,小美筠成了大家共同的孩子。孩子的聪明可爱,招致许多人来找黄医生协商抱养她的事宜。每当这时候,她便躲在病床下哭叫着不出来。1907年12月15日小美筠迎来了她6岁的生日,黄医生把她被遗弃的日子定为生日。这天晚上,科室的叔叔阿姨们来到黄医生家给小美筠过生日,黄医生亲切地问她:“你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她闪动着机灵的大眼睛稚声稚气地说道:“我什么也不要,我要读书。”叔叔阿姨们互相惊讶地对望着,欣慰地笑了。

 

一心要读书的小美筠,不辜负收养人黄医生的期望,

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黄医生和同事们的资助下,小美筠走进了圣玛利亚小学,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名。小学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江苏镇江重实女中。这所中学是江南颇有名气的女子寄宿中学,就读的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子女,但学校规定成绩在前三名的可免去全部学杂费。到镇江读书,虽然黄医生还不时给她寄零用钱,但此时的美筠已颇懂事理,她要凭自己的努力免去学费,减轻黄医生的负担。每到周末,同学们都被父母接回去过礼拜了,空荡荡的宿舍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她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埋头读书,几年下来,美筠一直是全校的学习冠军,不但被免去了全部学费,每年还能得到60美元的奖学金。女中毕业后,学校将这位“优等生”留校,16岁的美筠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归宿,她为自己终于有了一份理想的职业而欢欣和满足,忘我地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她有一颗广博的爱心,所教的班级样样走在全校前列。

     每天忙完工作,李美筠便勤奋地啃起了书本。苍天不负有心人。工作几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金陵女子大学。春去秋来,寒窗四载,李美筠终于获取了教育学和卫生学两张大学文凭。毕业之际,沈阳大学急需一名精通英文、法文的教师,经学校推荐,她北上到沈阳大学就职。

     1924年,李美筠从一同学的来信得知,安徽合肥三育中学一位洋人校长常常刁难中国教师,污蔑中国学生,中方私下四处寻求合适人选,替换洋人校长。美筠义愤填膺,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替换洋人校长的念头在脑海中萌生。她披衣下床修书寄往合肥,收到回函后立刻向沈阳大学呈交了辞职报告,风尘仆仆赶到合肥,顶替了洋人校长,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在“三育”,她把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李美筠对穷人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她一面教书育人,一面用自己的薪水接济贫困人家的孩子读书。1928年,而立将至的她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三年之后,她获取了教育学、数学两个硕士研究生学位,重又回到她的母校金陵女子大学任教。

     作为金女大的学术骨干,李美筠先后应邀到许多城市讲学、参加学术研讨。她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得到许多学者、专家的赞赏,为此,得到了美国的奖学金邀请她赴美深造。她远涉重洋,步入异邦的校园。

 

求学异邦,坎坷艰辛。面对洋人的轻蔑,她挺胸昂首,

攻取三个博士学位,获取著名学府的“金钥匙”奖,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肆意践踏着华夏大地,中国人民处于一片血雨腥风之中。国土沦丧,同胞受辱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校园,祖国大地上的隆隆炮火同样震荡炙烤着海外学子的心胸。曾担任过中学校长的李美筠显示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感召力,由她牵头,留美中国学生很快组成同学会,通过多种形式声援国内的抗日战争,寻找救国的良策。他们唱中国歌,演中国戏,卖中国货,她还带领同学求助于曼彻斯特的一个中国餐馆的老板,请他临时停止营业腾出餐厅供留学生集会,为中国抗日捐款。主席台上李美筠慷慨陈词:“我们虽人在异邦,但都心系祖国。国土在沦丧,同胞在惨遭屠戮,我们这些炎黄儿女绝不能袖手旁观,那里是生育养育我们的故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越聚越多,几千人到场,他们便走出店堂到广场上进行演讲:“凡是热爱中国、去过中国的各国朋友,在美国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难关头,让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广场上回荡着激昂的歌声:“大道行呀,天下为公……”经过四处游说,很快募集到6万美元,李美筠带领同学赶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把钱转交到中国抗日前线。祖国的荣辱牵动着每一个海外游子的神经。有一天,李美筠抱着书本走在去教室的路上,一个美国学生用挑衅的口气嘲讽她“亡国奴”,李美筠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昔日温文尔雅的淑女风度顷刻间荡然无存,她俨然一只发怒的雄狮,声嘶力竭地痛斥那个洋小子,开始用英语,后来干脆讲起汉语,那个洋小子被她的声色俱厉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老老实实、惊愧交加地说道:“Sorry,I’m very Sorry…(对不起,非常对不起)”

     战火在继续燃烧,李美筠十分关注国内的战况,常常询问消息。得知许多学校办学困难,她寝食不安。上课之余,她便常到书报社帮助翻译资料,到医院做护工,把打工赚的钱寄回自己的母校金女大和合肥三育中学资助办学。那次被辱为“亡国奴”的事件在李美筠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印象,她发誓在学业上要长中国人的志气。她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心理学、营养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赴密西根大学攻读生理学、卫生学博士。为表彰她这种坚韧不拔、刻苦求学的精神,康奈尔、密西根两所大学分别授予她“金钥匙奖”,从而使她成为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华女学人。学习之余,她经常到附近一家慈善机构开办的医院里做护工,一边实习所学专业,一边打工赚钱寄回中国资助办学。

 

她选择了独身,终生未婚。但她并不失爱心,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孩子、学生和穷困之人

 

     李美筠从镇江重实女中毕业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加上江南女子的水灵隽秀,使她成为众多同龄人倾慕的偶像,也成为许多显达家庭谋娶的最佳人选。中学快毕业时,一位国文教师专门把她叫到办公室说有事相告,坐下后方知,这位老师的一位正在读大学的侄子,一表人才,且家境优裕,对李美筠爱慕已久,特托姑姑替他说媒,闻罢,李美筠神经质般地吓白了脸,带着哭腔叫道:“老师,饶了我吧,我不嫁人。”窘得老师手足无措,从此,再也不敢提及此事。升入金陵女子大学后,对众多的说媒者和求婚者她都婉言谢绝了。    

     十几年后她留学美国,西方的开放观念同样不能改变她的初衷,同样让众多的迷恋者碰了软钉子,包括许多教授、同学及社会名流。几十年以后李老与人谈及此事,依然没有半点遗憾,旧社会妇女低下的地位使她形成了对婚恋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恐惧。无嗣并没有让她失去天伦之乐,她将全部的爱无私地倾注到了她钟爱的教育事业和热爱的学生身上。

     1945年8月15日,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而结束。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难以计数的损失和创伤,战争留给人们的是满目疮痍,一切百废待兴。1946年南京金陵大学陈裕光校长偕教务长一行数人前往美国诚招人才回国执教,李美筠接到邀请后,迅速作出回国执教的决定,立刻着手准备回国事宜,并成为金陵大学的游说员,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学有所长的海外学子,毅然放弃优裕的待遇和条件,踏上回国执教的归途。当李美筠向任教学校递交辞呈时,却遇到了很大阻力,康奈尔大学多方设置软卡子阻止她回国,读博士时带她的导师及她在美国的朋友都试图说服她,但都无济于事,她最终与同伴踏上回国的远洋客轮。

 

捐过多少款,资助过多少人。她从来不记得。为开办营养站。她节衣缩食,但这位营养学家自己却营养不良

 

     临回国前,当别人正忙于购买回国物品时,李美筠正在为一件事忙得不可开交。从金陵大学陈校长口中得知,由于连年战争,通货膨胀,国内物资已极度紧缺,许多儿童患有营养不良症,上学更无从谈起,这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童年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她用自己在美国几年积蓄的一点钱买来一箱箱的食品,得知美国一些慈善机构无偿供应救济妇女儿童的“万能餐”罐头,她又立刻跑去与慈善机构交涉,争取到一大批食品托运回国,并与许多美国朋友达成协议,让他们定期领取救济食品托运给她。

     回国时,李美筠的行李最多,食品就有十多箱,可真正为她自己所有的只有书籍、资料和几套换洗的衣物。

     来到金陵大学,李美筠出任女生部主任,在任教的同时,她拿出自己的薪金,在南京小粉桥5号自费办起了儿童营养站,收容了120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她四处购买食物调配营养餐,而这位营养学专家自己却出现了营养不良症,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早已把自已忘了。在十几年后的“文革”中,她曾因此被扣上“对劳动人民行施小恩小惠,散发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帽子,并被没收了她尤为珍视的纯金制成的“金钥匙”。一场浩劫过去,李美筠四处打探“金钥匙”下落,早已是石沉大海。提到此事,她平静地说:“丢了就丢了吧,只是当初办营养站缺少资金时,没派上用场是个遗憾。”

     回国执教后,她几乎是每月只花一点伙食费,把其余的钱全都用来资助贫困的学生。她说:“渴望读书,却没有机会读书,是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我愿尽我微薄之力,倾我所有,尽量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获得读书的机会。”70多个春秋,捐过多少钱,资助过多少人,她自己也记不清,她根本不去记。多少年后,有许多当年受过资助的学生,纷纷从国内外赶回来“涌泉相报”时,面对充满着感激的学生,她总是念叨:“记不得了,记不得了。”对于报恩者的回报,她都会再如数地寄回,至于对那些地址不详的,她也就作罢,但都把它们一份份积攒起来,转手又资助另一些生活贫困的学生。   

     一位当年在李美筠的资助下读完大学的女学生李茜定居美国后,仍念念不忘老师的恩情,每年春节都要从美国寄上一份精美贺卡和礼物。1995年2月,李茜的儿子李中国应邀来中国讲学,母亲特托儿子专程到南京重谢李教授,当李中国几经辗转在南京师大找到她时,又不禁欣喜若狂:“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您是我妈妈的大恩人,我代妈妈谢恩来了。”李老被这老“外”的举止弄得莫名其妙,李中国赶紧拿出李茜当年与李老的合影,李老望着合影,淡淡地说道:“记不得了,记不得了。”是呀!李老资助的人太多了。在李老的家中有两个纸箱,里面装了来自各地学生的贺卡书信,一张寄自美国的贺卡上写道:“李老,您的桃李遍天下,我是其中之一,接受过您的资助,领受过您的诫训,这是我无尚的光荣,您俭朴、博爱的精神,是伟大的,我永远向您学习,并铭记您的教导。您的学生:修文。”这是一位现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教授的学生的肺腑之言。一位现在国务院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同志,也曾得到李老的资助和教育,李老师健在时他每年总要专程到南京看望李老。

     李老资助过的学生何止这些1 1977年,她给唐山大地震灾区的学校寄去800元;1987年,她用自己《儿童营养学》等专著的稿费资助了4名安徽贫困山区大学生读完大学;1994年12月,又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蓄的20000元捐给南京师范大学作奖学金:85岁离开讲坛后,她又把自己多年来珍藏的数干册书和资料全部献给了学校图书馆,并坚持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在校贫困生。

     1994年美国7所大学得知李老仍健在,先后向她发出邀请,邀请她到美国观光、讲学,有的大学还寄来了费用。南京师大领导得知后便拨出专款为她办理出国事宜,并准备安排专人护送她。但她得知此行要花费国家一笔费用后,立即取消了计划,致信美方学校以身体不适为借口,婉言谢绝邀请。与李老相处多年的保姆刘秀珍深有感触地说:“李老帮助他人特别大方,对自己却极为苛刻,生活简朴,粗茶淡饭,常常只吃一个菜,有时一碗面条或水饺就应付一顿。”告别讲坛,离开了学生们,李老又担任起宿舍区的义务保姆,年轻教师有时夫妇两人忙不开,常常把孩子往李老面前一放,尽管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也是李老最喜欢干的事,她对孩子疼爱有加,孩子们一放学便往李老屋里钻,她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性!李美筠教授的一生是清贫简朴的一生,同时又是充实的一生,她没有留下巨大的物质财富,甚至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桃李满天下,又有哪个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敢和她比?李美筠教授是2000年8月3日逝世的,整整一个世纪,她走得很绚丽。

 

 

Copyright © 2009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林路2号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210023